中读

陆建德:中国学者的“优先权”

作者:孙若茜

2018-09-29·阅读时长6分钟

18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14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黄宇 摄)


口述/陆建德 采访、整理/孙若茜

90年代初,学界有过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几位上海学者座谈的形式,发言被整理成文字在杂志上发表,专门谈人文精神的失落。到了1993年、1994年,整个读书界都被这个话题吸引了,参加讨论的人数之多让人惊讶,其中很多是学界非常优秀的人物。我不很习惯标语口号式的讨论,因为实际意义不大。当时看到“人文精神”变成行话,心里好不以为然,但是我没去《读书》发声,担心我用嘲笑的口吻来说这么一个崇高的话题,好像不大礼貌。

只有个别人公开提出了批评意见,其中,王蒙的观点特别锐利。他说,你现在说什么精神失落了,就好像以前我们是有的。史学家朱维铮还发问:究竟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精神?这两个词搭配起来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两位前辈学者批评、质疑的声音属于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接受了“人文精神”这个标语口号。

热潮过去两三年后,我写了一篇文章,《“人文精神”?——批评的贫困》。我毫不客气地说,“人文精神”这种概念亮晃晃的,实际上指涉不明,是水面上的油污,还不如去掉。我不想与呼唤“人文精神”的朋友发生正面冲撞,把它发表在了一个不太有名的以书代刊的杂志上,后来收到了文集《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里。

这个话题留下来的思考其实是特别多的。在我国,人们容易被所谓的热门话题牵扯,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缺少鉴别力,还欠成熟?我在英国读英国文学,感受特别深的是,比较空泛的言论在英国不会有市场。为什么呢?报刊往往对具体问题展开充分透彻的讨论,普通的读者群体就养成了一种很好的鉴别力和感受力,脱空的、极端的言论没有人听,有关宏大问题的讨论自然而然也会被敬而远之。一个国家拥有一大批成熟的读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公共领域就具体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真是太重要了,是公共社会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

我在想,呼唤“人文精神”是不是当时的市场化引起的焦虑?任何社会都有悖论,我们的社会尤其如此。那些年,过去地位较高的人文学科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一步步加深,变得有些边缘化了,而经济、管理、MBA变得吃香。于是人文学科的学者好像有点失落和焦虑。文化界、出版界、学界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知识分子“下海”、出版社追求经济利益、学生报考不积极等等)让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但又无法很明确地说出来那是什么,于是指认“人文精神”的失落来为之负责。

也有学者提出“拒绝投降”这样的口号,我是完全理解的,有骨气当然是好的,不过也要防止扮演英雄角色。我比较喜欢钱锺书那种看世界有点幽默的态度,人要对自己开玩笑,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他特别看重的是人和人交往中非常细小的东西,能默会于心就好。

艺术家、小说家要对细小的东西非常敏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细腻感人。从事批评的人也是这样。细枝末节能够起到最有效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一个社会存在着相对比较共同的细腻感觉的话,它就会有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也因此,对宏大问题的讨论一定要警觉。

1996年是蛮有趣的一个年份,“人文精神”的讨论告一段落,有一本书出版,叫《人文精神寻思录》。寻思,就不免有点很沉重的样子。那一年,我在三联书店出了第一本书,叫《麻雀啁啾》。董秀玉先生当时好心打电话问我,要不要换个书名,好像不太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我以为麻雀这小鸟长得不漂亮,还唧唧喳喳让人有点心烦,它们胸无大志,没有想到去救世界,但是有什么不好呢?我国很多传统文人喜欢把自己比为鹏鸟,自励的同时也在自美,他们往往不愿意做社会普通成员该做的事。我们总喜欢说鸿鹄之志,为什么北大校长要鼓励大学生做鸿鹄?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不是更重要吗?我特别想为燕雀平反,我觉得一个社会中很多人乐于做燕雀,这个社会才会比较平安。

我是1991年年初正式到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室上班的,那时候我对同事说了一句中国语境下的怪话:我不是知识分子。近日黄梅告诉我,她还记得此事。这句话其实有一个蛮复杂的英国背景,“知识分子”这个词背后暗含着从抽象的理念出发看事情,有一点不切实际的、一种比较左派的生活态度,比较喜欢思辨,比较把自己当回事。不过人总是会变的,我还是很欣赏萨义德的《论知识分子》。

我可能会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比较看重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实践的智慧”这个词,中文翻译过来叫“明智”,它不是建立在一个理论的前提下,而是在无数细小的具体事例上积累而成的。这种智慧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来自无数阅读和待人接物的经验。90年代中期,我在《读书》上发表了一篇相关的文章。这跟我不太喜欢“人文精神”的讨论也是有关系的。有时候,理念会引领我们,但我更希望看到具体的、切实的文字,它们的含义如此生动、丰富,无法归结为一个理念。我理论思辨的能力也差一些,喜欢从细节上做文章,尽管做得不如人意。我相信,真正好的批评都是从细节入手的,理论大师的论著也是这样,福柯、德里达莫不如此。大的话题,不宜莽撞进入,不然往往是不知所云的。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口述

72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