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8-09-2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21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熊倪 采访、整理/张星云
我14岁就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连自己都没想到。
1985年我们湖南省跳水队的一名女队员入选了国家队,教练借机把我们送到北京训练,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让国家队教练关注我们。最后国家队的正副总教练梁伯熙和徐益明都看上我了。第二年初我就入选国家集训队,1987年第一次出国,那时还分东德西德,我去参加东德举行的罗斯托克国际跳水邀请赛,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跳水邀请赛就拿了冠军。所以通过短短两年国家队的选拔,就能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意想不到。
更没想到的是,我可以和美国跳水运动员洛加尼斯同场竞技。他是我小时候的偶像,在省队的时候,我们都把他的跳水动作当作一种艺术去欣赏。正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让我在那届奥运会发挥出色,尽管只拿到了亚军,却被很多媒体称之为“无冕之王”。
奥运会结束后我们去香港,霍英东宴请中国奥运代表团,我记得我们当时在汉城奥运会总共就得了5块金牌,陈静乒乓球单打,陈龙灿、韦晴光男乒双打,体操是楼云,跳水是高敏和许艳梅,一共就5块金牌,一桌都凑不满,所以就把我们这些成绩好的亚军也叫到那一桌。
现在回想,1988年比赛当天早上,教练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就先去奥运村的餐厅排队为我取早餐,他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就拿了很多,结果我全吃了,到比赛场地时还觉得挺撑,可见当时心态的放松,不像后来几届奥运会,茶不思饭不想。
当时我从国内飞赴汉城(首尔)准备比赛,刚落地,就听到洛加尼斯在三米跳板预赛时头碰板了,但他并没有放弃之后的比赛,以实际行动去感染观众和裁判员。最后他得了金牌,我得了银牌,也觉得有些许遗憾吧,如果以14岁的年龄就拿了奥运金牌,也许会开创一个历史纪录。
90年代初我经历了一些波折。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1991年澳大利亚佩斯世界锦标赛,我都只获得了银牌和铜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也只获得了铜牌。我记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后,新华社写了一篇报道,意思是说熊倪少年成名,有点飘飘然了,不努力,永远只徘徊在亚军和季军。
其实我那时并没有不付出努力。我们为了备战巴塞罗那奥运会,在三亚鹿回头专门设了一个训练基地,就在海边的沙滩上造了一个跳水池,每天在最接近正式比赛的时间训练,以模拟巴塞罗那的海风和光照强度,结果我被晒得起红疹子,脸上身上全都是,队里请的老中医看了说很多年没见过这么厉害的热毒。
但是1992年奥运会比赛的时候,我得失心太重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 1989年世界杯我一下拿了三项冠军。随着洛加尼斯的退役,当时媒体就说即将开创一个“熊倪时代”。每个人对我的期望值越来越大,我的备战压力也很大。巴塞罗那奥运会预赛我也拿了冠军,当时的赛制是预赛后休息一天才决赛,中间休息的那天我训练时就有点沉不住气了,跳得好时会想为什么今天不是决赛,跳得不好时又捶胸顿足,非常焦虑。
决赛前一整晚近乎失眠。决赛当天,在规定动作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瑕疵,整个人就变得非常急躁,摔毛巾,接着又一个失误。因为我预赛第一名,所以决赛时最后一个跳,我跳完,最终成绩大家一目了然,我只得了第三名,失望至极。
当时场地有地上和地下两层更衣室,一般大家都在地上更衣室换衣服。我跳完之后,黯然走向了地下更衣室,推开更衣室门的一瞬间,就潸然泪下,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很委屈。当时比赛结束马上要进行颁奖仪式,结果工作人员全场找不到我,最后在地下更衣室找到我,发现我还穿着泳裤傻坐在那儿,于是最后我连领奖服都没穿,穿着短裤和拖鞋就上台了,因此还受到了中国代表团的批评,说没有充分展示中国运动员的形象和精神面貌。从巴塞罗那回来后,确实有过一段时间不想再去从事这项运动,起码小一个月。当时徐益名也知道我的心态,就不理我,让我冷静一段。
我认为自己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93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杯跳水赛,是第一次在北京办世界性的跳水比赛,方方面面看得也比较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那场决赛,孙淑伟拿了冠军,但他之后就查出视网膜有破口,进行了手术,不能参赛。因此男子跳台只有我了,当时老领队和我说,为了集体也要努力。那时尽管我手臂拉伤,但还是拿下了十米跳台冠军。自此之后,我觉得我对胜利的渴望又被点燃了。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