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生
2018-09-2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11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李宁 采访、整理/卡生
崭露头角的少年天才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起始于1982年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的世界杯体操赛,但对我个人而言,1981年,是一个更重要的时刻。
那一年,我只有18岁,第一次参加罗马尼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一个新人来说我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1981年的吊环决赛,我的分数一直是第一,到了颁奖的时候排名第二的苏联选手和我并列第一,后来才知道,是国际裁判组织在后面做了改分。颁奖现场,中国代表团提出抗议,吊环比赛的裁判组和组委会进行了交涉,现场观众在颁奖现场起哄、跺脚以此抗议。现场一直这样僵持了大概10分钟,组委会最终扛不住压力,维持了现场原判给了我冠军。
80年代初的国际体坛处于“冷战”时期,中国刚恢复体育组织没有多长时间,虽然有一些项目例如乒乓球、女排在世界上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说80年代的中国,在现代体育的竞技比赛中,依旧处于弱势位置。那个年代,每个国家派出的运动员都非常优秀,国际体育组织几乎被苏联、欧美集团控制,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赢得胜利,不仅要水平一流,而且还需要是压倒性的分数才能获得好成绩。
同年的世界锦标赛,我由于受伤,并没有获得太好的成绩,而中国男子体操队第一次获得了团体铜牌,颁奖现场第一次升起了中国国旗。可以说,这一年是中国体操以及我个人而言最为重要的起点。
大家所熟知的1982年南斯拉夫第六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上,经过一年的备战和训练,我坚信自己有实力获得冠军。但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最终获得了单杠、自由体操、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六项冠军的成绩。80年代的冠军获得者,已经不仅是个人的胜利,它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输赢,在世界舞台上国人看到了我们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在世界崭露头角的自信。
我记得在参加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3金2银1铜的成绩,是我们当年整个奥运军团奖牌总数的五分之一。回到老家广西南宁,乡亲们的欢呼声、鞭炮声、掌声充斥着大街小巷,这样巨大的光环落在21岁的年轻人身上,这里面有比较复杂的情绪,兴奋、荣幸、自豪,当然也夹杂了更多的责任感。
汉城败北的际遇
从事体育训练的运动员大多数都浑身是伤,尤其是体操运动,更是一个吃青春饭的比赛项目。在经历了1984年的巅峰之后,我也想过差不多到了年纪就功成身退,但无奈于当时国家体操队青黄不接,在教练的劝说和组织的安排下,我参加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这一战让我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与自责中。
韩国汉城综合体育场,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这里,如果说没有对胜利的渴望和期盼,那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在过去获得的赞誉之下,我必须要为国争光。吊环比赛失利,跳马比赛坐到了地上……我当时整个人都蒙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发生接下来该如何收场,我听到了现场观众失望的惊叹,我下意识地露出自我安慰的微笑被电视台记录下来,在那个集体荣誉大于一切的年代,这个镜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罪证,下场之后我和队友们哭成一团。这种锥心刺骨的痛苦,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依旧历历在目。我后来想,如果不是这次失利,是否会有后来的李宁运动品牌,是否会继续从事体育教练的工作?我不知道。
回国下飞机时,等着所有人都离开,我独自走了一条灰色通道,从至高无上的荣誉到人生的谷底,感觉只是咫尺之间,对于一个25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重创。嘲讽、谩骂,一时间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在那条灰色通道的尽头,出现了一个人——李经纬(健力宝品牌创始人)。他站在通道的尽头,拿着鲜花来接机,开导我一切都会过去。
现在回头来看,我非常能理解当时曾经喜爱我的观众对我的失望,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选择很少的时代,中国代表队在国外赢得的每一块金牌,每一份荣誉,都远超过其本身的意义。但是,作为个人来讲,我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痛苦过程。
发表文章99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3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