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张艺谋:时代影响我们,我们不是天才

作者:马戎戎

2018-09-29·阅读时长10分钟

636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06个字,产生2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口述/张艺谋 采访、整理/马戎戎

《影》,是一个关于草根的故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从艺40周年。

9月30日,我的第25部电影《影》就要上映了。在我的作品中,我觉得《影》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电影。这是一个古装片,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从三四十年前看《影子武士》开始,我就一直很想拍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资料中很少有关于替身的记载,有的话也就仅仅是几句话,很模糊。我觉得这一点很特别,很吸引人。我不信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们没用过替身。后世认为秦始皇是用过替身的,但是没有记载。

最近的10年、20年,我们的市场飞速发展,古装戏拍得一套又一套,一遍又一遍,重拍又重拍,一直没人拍替身。正好朱苏进写了一部三国故事,叫《三国·荆州》,我读了很喜欢,就想与他合作。

所以,我把朱苏进这个小说和剧本拿来,彻底把它改成了一个以替身为主的故事。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三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充满着权力、战争、谋略。这里主角永远是皇帝和侯爵,是一个贵族阶层的游戏,没有老百姓。我觉得如果把一个老百姓设置成主角,那会很颠覆。所以现在的版本里,我把三国背景取消了,转而更突出平民的主题。

《影》的主角是一个平民,一个草根。我的重点其实是写这样一个平民的故事:不管是草根逆袭,还是什么农民起义,还是反抗、求生、野心……随便,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它脱离了权谋,脱离了老一套古装戏的规范性主题,我喜欢这个。

我个人从来不高看自己,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个手艺人,有幸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本来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两个弟弟都是普通工人,早就退休了;我同代的朋友,没有大知识分子,都是在咸阳工厂工作,现在也全部是退休的,而且就是普通工人退休。

我本来也在工厂待了7年,家庭出身也不好;没有时代,没有机遇,没有各种偶然性,不会今天坐在这里。

一步一步,都是时代造就我们。

“第五代”是时势造英雄

1977年10月,中国废除高等学校招生的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课考试,择优录取。那年我知道恢复高考,但是还没有醒过味来。我觉得,上大学和我没关系。

1978年,大学继续面向社会招生,我醒过来了。好像可以上大学了?好像家庭出身不是障碍了?

1978年之前,北京电影学院还叫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1978年才恢复成北京电影学院。那时,我的文化课只有初中二年级水平,只能通过文体特长想办法。在朋友田钧的建议下,我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后来,我成了我们那一届学生中年纪最大的,“老谋子”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我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比我的同学们要极致一点;这似乎也有一种焦虑感,因为我是全校年龄最大的,当时觉着我起步也很晚,所以当时有这样一种心态:急于表现出原创的精神来,就怕没有时间了,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那时的作品,会呈现出一种形式感的张扬。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仍旧非常喜欢形式感的东西。包括《影》也一样,它的黑白泼墨风是非常形式感的。今天的我会更理性一些,不再急于去表现什么。但是我还是认为中国电影的形式太少了,我们有时候框框多,所以形式本身开掘得就不够。我很愿意去探索一些新形式的东西,比如《2047》这样的演出。对这种形式的东西,我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我记忆里的80年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年代。那个年代,百废待兴。大的社会动荡已经过去了,国家也不会发生大的战争。社会进入了一个和平时代,一个安定的、平稳发展的局面。我已经当上了导演,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接下来要想的,就是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那个年代,全民都在思考,全民都在谈论文学和艺术。我还记得,当年,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一年级的学生,去看第一届“四月影会”的情景。一开门,人群不是一个一个走进去的,也不是一列一列排进去的,人是一整块,一大砣,从室内移到了室外,你在人群中,根本就不能自主迈腿儿。每张照片前面至少有五排人。

所以才有那么多优秀的小说,给创作提供了资源,所以我们才有了“第五代”。好像多么了不起。但其实那都是时代造就的,一点不敢夸大,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在八九十年代的国际影坛上摘金夺银,当年我被称为“得奖专业户”,好像逢奖必得的那感觉。其实是因为那个时代赶上改革开放,我们赶上了发展的大浪潮。“文革”结束之后,外国人对中国新电影年轻一代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对这一批电影有着更多更复杂的解读,也提高了你作品的意义。于是就变成“第五代”在八九十年代的国际影坛上叱咤风云。

“第五代”是一个历史名词。那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早就画句号了,历史结束了,那个过程结束了。那个时代,因为是从“文革”过来的,所以喜欢从集体、从大处着眼来评价。今天任何一个年轻导演的作品,都很难再用“代”和群体这样的集体观念来评判,每一个人都是导演自己。

“第五代”是时势造英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第五代”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存在,当然人都还在,都干着活呢。

我们不是天才,时代影响我们。如果没有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没有那个时代全民的反思,我们第五代算个什么呀,啥也不懂。所以实际上是时代给了我们源泉、土地土壤,我们只是顺应时代做了一些事情,何况还借助文学作品的强大,

所以我一点都不高估自己,我做的东西都是在时代中做的,都是借助时代的力量做的。但是做得很好,也锻炼我,让我觉得自己也能思考。

文章作者

马戎戎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口述

72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