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李斌:移动互联在重构人们的生活

作者:王珊

2018-09-29·阅读时长8分钟

11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33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张雷 摄)


口述/李斌 采访、整理/王珊

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这期间,我做了易车网,投资了摩拜,也做了一些汽车周边的投资,如汽车周边服务、汽车电商等等。很多人说我“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创业的路上”,确实如此。2012年,我又萌生了做蔚来的想法。可以说,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得益于互联网和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人说我是“出行教父”,我自己并不这么看。出行有飞机、地铁、高铁,这些大的行业,谁敢被称作教父?

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1974年,我出生于安徽的一个村落。读完初中,家里人劝我去读中专。那个时候,中专毕业可以直接参加工作,还能够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自己应该上高中、读大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1992年,我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就读。只有18岁的我对未来并不清晰。懵懂之中的念头是从政。一入班,我就当上了班里的副班长。为了能把这个“官”做好,我带着同学们爬长城、早起看升旗,还组织集体劳动。结果没过一个月,我就累病了。等我病好回到学校,班里已经有了新的班长。

这一次,我开始仔细思考自己的人生,去想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当时,全球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1996年4月雅虎公司刚上市就估值8.48亿美元。亚马逊紧接着也在1997年5月以4.38亿美元的估值上市。我觉得自己要学好计算机,然后创业。很快,我通过了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考试。在全国,这门考试每年通过的人数不超过100人。中国的互联网商机随之到来了。我成立了一个科技公司,现在看来,公司的业务很简单,就是在美国租了一些服务器,在国内帮人注册域名、租空间,公司最初有四名系统分析员。我由此赚到了所谓的“第一桶金”,这就是互联网的魔力。

互联网与汽车的组合在当时看来有些异想天开。1999年,国内汽车销量不足200万辆,私家车还是个稀罕物,但我和合伙人觉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巨大的出行需求会释放出来。我们觉得汽车一定会普及,汽车网站一定会有发展前景。那时,这两大产业的结合已经有了成功模版——2000年,美国就有一家汽车网站成为上市公司。易车网于同年诞生了。成立当天,我们在中国大饭店召开了记者发布会,我还记得那天,我提了一个口号,叫“电子商务就是服务”。

现在看来,这个口号有些太超前。我们创办了会员制度,希望能够整合北京市的汽车修理、保养、加油等业务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但做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用户对易车网的需求很简单,他们将它看作一个了解汽车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汽车的品牌、报价、性能等相应的基本知识,他们想知道哪个车好,以及为什么这个车好。经销商方面也是希望利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途径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换句话说,人们对汽车的想法还是出于最基本的出行需求。

到了2012年,我慢慢感受到了变化。我身边的人对汽车有了新的期待和想法。比如,有人会觉得去4S店修车、保养车麻烦、耗时,有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的方式?还有人觉得汽车涉及的服务价格存在黑箱子的问题,像我一个朋友,他的车坏了,去4S店检查,对方说,发动机可能出了问题,修的话要20万元。我推荐他去找了一个熟悉的朋友,最终只花了1万多元钱。人们对汽车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意,而这些不满意正是新的需求出现的表现。

我开始重新去审视这个行业。我在这个行业待了十几年,却鲜见这个行业发生的改变。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这一点更为凸显。我经常被问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像奔驰、宝马这么好的车,为什么车上的屏幕这么不好用?为什么大家宁愿在屏幕旁边放置一个手机支架,也不使用这个屏幕?原因很简单,这是车联网没有做好。那为什么车联网做得这么差呢?我觉得这不能怪工程师。在汽车行业,尽管汽车每年都会在有一些外观上的变化,但一代产品迭代的时间基本是7年,有的甚至是10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买的汽车是工程师们五六年前做的。按照这样的时间维度生产的产品,自然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需求。大家想一想,iPhone到现在已经11年了,迭代了多少代?

文章作者

王珊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口述

72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