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小川:从“计算机神童”到“AI领路人”

作者:王梓辉

2018-09-29·阅读时长8分钟

139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9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蔡小川 摄)


口述/王小川 采访、整理/王梓辉

我是1978年出生的,正好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所以我也算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每时每刻,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受益最多的一代人。

因为改革开放的红利,我成为中国较早一批接触电脑的孩子。那是1985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当时学校里办兴趣小组,我报名了书法小组。一年结业后,大家在操场上展出自己的作品,结果我发现有一个队排得特别长,我就走过去看,发现那是一个黑白的电视机屏幕,它连接了一个小设备。屏幕上在玩游戏,玩的是今天看起来特别粗糙的游戏,叫“导弹打飞机”,其实“导弹”就是很大的一个白色光斑,用左右键控制它往上飞,打到另一个红色光斑就算赢了。我当时就觉得特别痴迷,也知道了原来那台设备就是计算机。所以回家我就跟我妈妈说,我想报名计算机兴趣小组,我妈就同意了。

那是我初次认识到计算机的神奇之处。在我看来,计算机是很神奇的东西,我能把我的思想用一种语言传递给它,然后它在我的思想下会产生一个预期的结果。

后来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就进少年宫开始学习LOGO编程语言,当时还参加了成都市面向中学生举行的LOGO语言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了二等奖;初中时又多次获得成都市及四川省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竞赛第一名。

在我看来,计算机编程其实和数学一样,也是一种逻辑思考。你当然可以用它来玩游戏、画画,但除此之外,计算机编程的这种“根据题目找答案”的模式其实和解数学题是一样的,在当时都是让我很感兴趣的事,所以并不觉得枯燥。我当时还用LOGO语言把游戏给改编了,在同学中也算是比较另类的那一个。

1994年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那年我上高一,因为用“吴文俊法”首次在微型机中完成初等几何命题的全部证明,获得了由杨振宁颁发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也是在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我打开了。两年之后,我家第一次安装了程控电话交换机,那时候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电话铃响,因为可以通过电话拨号上网。

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想到互联网会对世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那会儿只是觉得用互联网上网特别好玩,就是你坐在家里就觉得你和世界连在一块了。之前玩电脑的时候,你只是与机器在对话,现在你是跟整个世界在对话。

还是在1994年,我被选拔进入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比赛集训队,代表中国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96)并获得金牌,之后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大三”的时候,我开始到互联网公司实习,也在那时决定了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我日后人生的事业选择。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正式加入搜狐公司,并在2004年正式推出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搜狗。但当时搜索的流量上不去,我们以为是产品做得不够好,不过在做搜索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词库,反而具备了做输入法产品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发了搜狗输入法。

文章作者

王梓辉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口述

72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