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8-09-29·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51个字,产生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王坚 采访、整理/杨璐
2008年,就在我决定加入阿里巴巴,但还没有来上班的那段时间,马云写了一封很轰动的邮件《冬天的使命》,大概是说互联网冬天要来了,后来确实就经济危机了。当时阿里巴巴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不是说我预见到阿里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或者我带着明确的云计算设想来实现抱负,而是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
因为我是杭州人,从前是杭州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后来我去了刚刚成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待了大概9年快10年,那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算得上信息技术领域里中国最好的研究院,我想回杭州了,我来到了阿里巴巴。
真实的创新并不像事后写总结,有计划,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我来的时候,没有说好要做什么。非得说对未来有一点方向,那就是我和阿里巴巴对数据有共鸣。我在微软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数据跟计算。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成为一种资源,但它不能自己发挥作用,必须得在线,通过数据处理才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说得通俗一点,谷歌利用每个人都可以获取的网络数据,依靠处理能力,做成世界上最大的生意。而后来我做的云计算,其实就是让数据资源发挥巨大价值的工具。
阿里当时制定了一个关于数据的“奔月计划”,项目已经认真讨论过了,可具体内容一个字都没有。我蛮敬佩他们这种直觉的,虽然对数据没有清晰的认识,但知道它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有个故事很有意思,奔月计划英语很难翻译,我就随口说了一句登月计划。马云很敏感,他问我,奔月和登月有什么差别。这个问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我就编出了一点理由说,嫦娥奔月是一去不复返,登月是把人送上去还得弄回来,去了以后不回来跟去了又回来,技术难度是不一样的。这搞得马云很郁闷,他本来定了一个奔月计划,就觉得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一件事了,现在又来了一个登月计划。过了一两个星期,他还在想这件事,就跟我讲,还是得把奔月计划和登月计划区分开,我们应该有一个登月计划。从这件事,马云对技术的追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正如何做云计算的念头是工作中形成的。我入职后的首要工作是审预算,阿里巴巴随着业务的增长,每年在IT硬件和软件上投入得太多。我觉得没有技术进步,这样下去一定会影响长远的发展。另外一个事情是结束阿里依赖雅虎技术的局面。从前是阿里出钱,在雅虎招了一个团队,专门支持阿里。马云很清楚这不是长久之计,没有技术会要命的。两件事情碰到一起,就是必须自己发展。
跟国外比较,阿里巴巴做云计算也算起步早的。在我们之前,只有亚马逊2006年推出了AWS,也就是Amazon Web Services的缩写。它做得也很艰苦,大家理解不了这个创新,最早那批人只能从美国跑到南非分公司去研发。它也不是主流的技术,现在流行的开源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而“云计算”这个词是谷歌发明并流行起来的。我觉得云计算不是很贴切,其实我开始是想叫通用计算,强调公共服务的性质。
之所以分辨这些名字,因为它涉及对这种技术以及如何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云计算技术通俗地讲,你发出指令,不是通过本地服务器完成处理,而是传输到数据中心,那里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再把结果传回给你。这个技术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现实生活里,人们发微博、微信、打游戏,搜索引擎能够实现,都是计算在起作用,而随着生活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计算的需求,特别是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会持续增长。问题是没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单独提供所有的计算能力,也不可能把几万台服务器搬回家。云计算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基础设施,类似于国家电网,因为计算规模化才能解决成本问题。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