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8-09-29·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11个字,产生3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俞敏洪 采访、整理/杨璐
我记得第一次托福考试是在1984年左右,我们班考出来最高分是550分,满分是673分,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特别有准备的话,即使北大英语专业学到“大四”的学生,托福也考不出那么高的分,尤其还有听力部分,当时中国学生普遍听力水平比较差,因为没有设备去练习听力。我那次考试也就考了500分左右。
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的,其实还没开始真正的出国。从公派出国,到转向个人自费都是从1985年之后开始的。1988年左右,我的两个好朋友徐小平和王强都出国了。他们不是像现在的学生出去读研究生、博士生,为了读书的目的出去的,当时出去就是打工。王强打工一天下来能拿50美元,相当于我在北京3个月的工资。当时出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很少说是为了出去搞研究的,大家都是两个想法,一方面是把学位读完,一方面是还能打个工,赚很多钱。
这就是我走上留学道路的时代背景。1988年,我托福考了667分,差一道题就满分了。联系到美国一所州立大学,它能给我三分之二的奖学金,我只需要负担其余的1万美元,相当于6万元人民币。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北大的工资一个月只有120块钱,如果不想办法挣钱是完全不可能支付的。为了凑学费和生活费,我开始去外面代课,又因为出去挣外快被处分,才辞职并创办新东方。
那时候,英语培训市场已经起来了。北大开了托福和GRE班,它和北外的培训中心一起,吸纳了60%到70%的学生。它的讲课费很高,但我作为年轻老师是没有上这种课的机会的。出去讲课学校又不允许,当时规定北大老师严禁参加北大之外的任何活动。我被处分是因为在外面的代课被归结到“任何活动”,还有一个原因是系里觉得生源被我分流了。
我能够跟北大培训中心竞争,是因为我在日常教学中已经探索出更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计划20篇文章要教22个星期,我觉得这特别折磨人。我的方法是用三四个星期把整个学期的课程讲完,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讲外面的东西,包括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托福、GRE的内容。这样做就让我养成了与其他老师相比高强度灌输英语知识的习惯,等到我自己开班以后,就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花同样的钱和时间,学生在我这里的收获大于在北大和北外培训中心的收获。
这一套东西跟传统讲课差异很大,我曾经请几个北大同事来上课,事先还做了简单的培训。我告诉他们讲这种课外英语培训的要点是什么,但是他们改不过来,一走进教室还是按照原来那套东西讲。我的课堂规矩是学生不满意就可以把老师哄走,那几个北大同事全军覆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来都是我自己培训新老师,招聘必须没有当过老师的人。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39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