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舟山群岛:属于小岛的美丽与孤寂

作者:丘濂

2018-09-19·阅读时长31分钟

128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994个字,产生8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东极青浜岛上,渔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蔡小川 摄)


1390,大岛与小岛

朱家尖岛上名叫大青山的峰顶,常年雾气缭绕。只有378.6米,那雾气的形成并非因为高度,而是来自于海面,海洋上空水汽凝华的结果。据说,纯白色流动着的雾气会顺着山峰攀爬,就好像一只蹑手蹑脚的猫。这天的能见度极高,我们没有看到“青山醉雾”的景观,而是领略了“海上盆景”的舟山群岛景致——向东看,是白沙岛和洋鞍列岛,烟波浩渺处是东极诸岛;西面看,是桃花岛和登步岛;往南看,是虾峙岛和虾峙门国际航道;向北望,则是普陀山岛和珞珈山岛。

舟山群岛一共由1390个岛屿构成,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舟山市是第一个以群岛来建制的地级市。我所看到的岛屿,也不过是散布在2.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上的“沧海一粟”。这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约90多个,最大的岛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舟山本岛,小的岛屿有可能是悬于海中的一点礁石。

大岛之上,海洋文化的特点并不集中和突出。如果不是微风里那一丝咸湿的海水气息,在舟山岛的街巷里漫步,很难觉察出就置身于海岛上。长条状的舟山岛有西面的定海和东面的普陀两区。定海可以说是整个舟山群岛人类居住历史的发源地。定海区北边的马岙镇有新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存,说明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只是他们究竟是从大陆乘舟楫而去,还是原本生活在那里还存在争议,因为舟山群岛本是浙江东部天台山脉的延伸,后来海平面上升才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岛屿群。唐朝开始对舟山有行政建制时,又将县城选在了今天定海区的南边。

如今保存下来的定海古城里多是明清建筑,再向上追溯,整座城池就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翁山县旧址的基础之上。定海历代出过状元进士,也不乏政界、军界和商界的人才。本地人讲,定海人会显得保守稳重一些,更注重教育与文化传承,偏农耕文化下大陆人的性格。与此相对,舟山岛东面由于沈家门渔港的缘故还能看出海岛的风情。那里有成排停泊的渔船,灯火通明的海鲜排档,价格实惠的“渔夫食堂”。渔民出身的影响,沈家门人豪爽热情,开放激进。当地拿两个区域的人性格差异来做题材的段子不少。

岛屿意味着有海水的阻隔,来去要靠渡轮,天气不好就可能停航。这样的慢节奏是和现代生活所提倡的效率相违背的。所以交通连接就成为了岛屿发展的趋势,这首先沟通了陆地和大岛。连接舟山岛和宁波的跨海大桥2009年投入使用,那是舟山第一次通过公路和大陆相连,现在有并行的铁路项目正在建设。北边,小洋山岛连接上海的东海大桥已经通车,未来会继续建设从舟山岛到小洋山岛的北向通道,和南部宁波贯通成一个半环。岛屿之间,第二大岛岱山岛和秀山岛之间的大桥即将竣工,这样与舟山岛之间的交通连接就缩小到十几分钟的渡轮。第五大岛朱家尖与本岛之间的跨海大桥早于1999年通车。舟山岛的沈家门渔港、普陀山岛以及以拥有连环沙滩的朱家尖岛所形成的“旅游金三角”,是舟山群岛最早成名的旅游资源。


雇辆民间小船,可以直接去往人烟稀少的刺山岛(蔡小川 摄)


架桥至大岛也有例外,比如去往普陀山岛的交通。作为佛教中的观音道场,普陀山的名气甚至大过舟山。传说是这样:唐朝时,有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行船至舟山本岛和普陀山之间的莲花洋时突然海里翻滚出铁莲花阻碍前行。于是慧锷明白观音不想东渡,便在岸边潮音洞旁修建“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这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

研究普陀山文化的文史专家王连胜告诉我,普陀山成为佛教胜地并不是偶然的,从地理位置讲这里是海洋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从宁波港开往朝鲜、日本的船只都会在这里停靠,以观风浪。慧锷搭乘的正是宁波人张友信经营的商船。海上危险莫测。自从普陀山供奉观音以来,人们就会上岸跪拜以求平安,这里的香火也就旺盛起来,后世又营建了多重寺庙。如今,每年观音得道、生日和出家的三大香会期,普陀山都会吸引全国的香客前来。曾经规划部门也有过修桥连接普陀山的讨论,但后来都被否定。这一是考虑到可以减少一下涌入普陀山的人次,二来坐船穿过莲花洋才符合朝拜的虔诚,并能感受到“海上有仙山”的风景。

去往小岛当然没有桥梁,就连船的班次都很少。舟山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小岛迁,大岛建”的移民政策,引导小岛居民向设施更加完备的大岛迁徙。这样的小岛,一开始指的是陆地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下,人口不足1000人,医疗和教育资源都匮乏的小岛,后来又扩展到常住人口小于3000人,生活条件不便的岛屿。我所见到的几位来自小岛的年轻人,他们在读完小学之后,小岛不再提供中学教育,就转到附近的大岛继续学业,举家也就迁入了大岛。小岛上留下的,是安土重迁的年迈老人,以及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空屋。

舟山群岛上6%的岛屿居住了85%以上的居民,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除了自己生活的岛屿外,其他海岛少有涉足。了解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名叫“青年海岛考察计划”的组织成立的初衷。创始人之一的李杰小时候出生在一座叫作悬山的小岛,初中之后就举家搬迁到第三大岛六横岛上。

“外界对舟山的认知充满了混乱,不知道舟山的位置,不知道普陀山是舟山的一个岛屿,以为属于上海或者宁波。可是想想看,自己对家乡又知道多少呢?太多的岛屿没有去过,1390个岛屿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概念。想要探索时,才发觉随着大桥的连通和城市化进程,小岛已经退化没落,甚至消失了人的存在。小岛上原有的历史、文化、故事都在迅速从记忆中抹去,每年回自己家乡小岛这种感觉都很强烈。”李杰对我说。这个组织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走岛计划”,从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小岛开始,用文字和影像来做考察记录。

大陆说到底就是巨大的岛屿。大岛的生活方式和陆地相似,小岛独有的岛屿特性才让人倾心。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小岛有着特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近年来兴建了民宿,成为了小众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的倡导下,政府也鼓励小岛居民以及外来者发展旅游经营,以恢复岛屿生气,让人口回流。旅游季会从6月一直持续到10月。不必等到淡季,每天当一批游客从码头离去,或是离开游客集中的民宿区域,仍可以找到属于小岛的静谧时光。


从朱家尖岛大青山的峰顶远望(蔡小川 摄)


偏远之地的诱惑

东极岛的名字颇具有诱惑力。其实,它并非中国最东端有人居住的岛屿,辽宁省的海洋岛比它还要靠东一些。它由一串岛屿构成,正式地理名称叫作中街山列岛,包括了28个岛屿和108块岩礁。其中有人居住的是四个岛:庙子湖、东福山、青浜和黄兴。东极岛的名字倒是让它有了一句不错的旅游宣传词:“世界上有南极和北极,在中国东海上还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东极。”

韩寒在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时,也许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概念,让三位东极岛出生的年轻人从这里开始一场公路旅行,横穿中国,驶往几千公里之外的西部。片头,大喇叭里传来了激昂振奋的《东极岛岛歌》:“东极岛,东极岛,大陆最东的岛屿……太平洋的风儿最先吹到你,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到这里。”其中主角之一浩汉感叹:这么好的概念,旅游怎么发展不起来?这个遗憾不仅在片尾得到解决,在现实中也有了呼应:电影公映之后,东极岛不再是属于摄影爱好者和海钓迷的私藏,更多的游客慕名来到了这里。在拍摄地庙子湖岛上,韩寒剧组搭建的临时房屋也被作为景点的一部分围起来展现。

东极岛吸引我的是它离岸的距离。虽然不是“最”东端,但距离舟山岛沈家门渔港45公里也让它足够靠近边缘。地图上看,这几颗小小的岛屿就像是舟山群岛家族里桀骜不驯的成员。仿佛带着一种自给自足的骄傲,偏安一隅。《看不见的岛屿》一书的作者朱迪斯·莎兰斯基讲了如何打量这类前后不挨的汪洋孤岛:这样的岛屿究竟是否地处偏远,这本来就是视角问题。她举例南太平洋中孤零零的复活节岛,当地土著把它称作“世界的肚脐”。“在没有尽头的球状大地上,每一点都可以是中心。”就像《后会无期》中,另一位主角胡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岛屿面积有1.7平方公里,海岸线有7.8公里,还要被定义为需要搬迁的小岛。在他的眼里,他所生活的岛屿,就是整个世界。


从舟山本岛驶向东极,水的颜色会由浑浊变得清澈(蔡小川 摄)


我的主要目的地并不是旅游设施最为成熟的庙子湖岛,而是最东端的东福山,以及较少游客光临的青浜岛。自从订票之后,我就惴惴不安起来。东极属于外海,经常受风浪影响不能开船。我要去的东福山还在外围。去的前一天,对方接应的朋友告诉我,那一天船可以顺利到达庙子湖,但是从庙子湖前往东福山要转乘的轮船却停航。我不禁对第二天的行程忐忑起来。本地人觉得我的焦虑实在多余。不止一个人安慰我,岛屿上生活,就是要随时做好“天留人”的准备。今天走,还是明天走,他们早就练就了一种“佛系”的态度对待。

第二天早起来确认船期,还好一切正常。只是收到朋友的提醒,7级风浪,要做好防晕船准备。走到码头,港湾里停靠着一艘名叫“幸福”号的客船,朝阳的光辉给它披了一层柔和的金色。这艘船的客人以年轻情侣和家庭居多,孩子们嬉笑打闹,船舱里一派愉悦的度假气氛。

为了避免晕船,我一直站在甲板上。舟山本岛附近的海水是江水一般的黄色,并不好看,原因是它正处于长江、钱塘江和甬江三江入海的位置,来自大陆的泥沙被翻腾起来,有了浑浊的颜色。随着轮船开向外海,海水逐渐变为一种翡翠色。有的地方因为海底暗流的缘故,是土黄与碧绿的交杂。眼见着波浪滚来,有心理准备地跟着船腾起和落下,并不觉得浪的凶猛。但接连几拨浪潮过后,落下时有种游乐场“海盗船”带来的失重感,就知道浪已经很大了。驶入一片乌云时,雨丝夹杂着溅起浪花的水滴打在身上,甚至有种危险的气息。回望客舱里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客人们,已经趴倒一片,还有几位埋首在呕吐袋里,偶尔抬起头,是一张苍白的脸。大海此刻显现出它变化无常的面孔。再装备现代的船只,在广阔无垠的洋面中,也只是一叶扁舟而已。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14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最美海岛

舟山 万山 澎湖 涠洲 长岛

888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