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客天下
2018-09-18·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86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叶航
本来应该潜在石礁里夏眠的海参,一场高温过后,几乎全都葬身“火海”。
7月下旬,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一股高温势力袭入辽宁全境。7月30日,全省最高气温的平均值达到35.6摄氏度,比往年平均最高气温高出6.5摄氏度。而后的几天里,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的温度一度攀上37摄氏度,个别地区达到40摄氏度。
这场异于往年的高温天气,不仅使得辽宁地区空调脱销,中暑人数骤升、挤爆医院的急诊室,更是成了辽参葬身的罪魁祸首。
据央视财经报道,辽宁海参受灾损失面积高达95万亩,损失产量6.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68.7亿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遭受打击的主要是池养海参,受灾比例高达90%,而这也决定了被波及的受灾人群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个体养殖户。一向处在风口浪尖的獐子岛,由于底播的养殖方式,在此次受灾事件中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股市上表现亮眼,高开超过4%随即大幅拉升至涨停。
在这场海参事件中,记者找到一位海参养殖个体户杨先生。他1500亩的海参池子位于盘锦锦州一带,是此次灾害的幸运儿,是那占据不到10%的少数派。他的海参最后逃过了一劫。
但这个幸运儿拯救海参的过程不容易。他将1500亩的养殖地进行了定点检查后,在随后的几天里,24小时守着池子,26个工人在最高温的三天里只睡了10个小时。最终他守护住了他的海参。他说这次拯救的关键点在于前期预防。尽管逃过一劫,但身处在不幸的漩涡里,他看到与感受到的,仍然让他难以如释重负。
辽宁大连市的渔民在海边种植海参
以下为杨先生自述:
我是獐子岛人,在大连海洋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毕业以后就开始从事海参养殖。我在很多地方都养过海参,最后选择了盘锦锦州一带,这里养殖面积大,交易多,气候也比较稳定。从2006年到现在,已经入行12年。
我养了1500亩海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是圈养的,亩产在300斤左右。过去十多年,海参养殖业大起大落,价格最低的时候30多一斤,高的时候100多一斤。2012年到2016年行情很坏,2017年才又见好,涨到70多,一亩地正常收入能到1万2,大家伙刚赚了一年钱,没人能预料到突然又来了场高温灾害。
今年辽宁很奇怪。
前期是低温,4月份还下了场雪,后来温度才一点点上来,到六月中旬一直阴天下雨,天气不热。所以没人把天气看得太重,觉得今年还行。而且,北方地区,盘锦和锦州从来没这么热过,这次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气温,还持续了一个礼拜。
靠天吃饭,大家平时肯定关注天气预报,但“预报”本来就不是“准报”。海边的气候跟陆地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看太久以后的,只看当天后两天的气温预报。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点什么,留给你自救的时间很短。
这次高温发生前,天气预报已经显示过两天将要达到35度。不过,当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养殖户的微信群也没有人讨论高温预警。因为这一带从没遇到过极端高温天气,就算有,顶多一两天,不碍事。
7月29日、30日预报气温将突破35度,没人在乎。到了31日的时候有人在微信群里说海参死了,已经漂到了海面上。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