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孩子们的“成语魔方”

作者:驳静

2018-08-30·阅读时长7分钟

81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87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的孩子们用英语表演“叶公好龙”的故事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舞台上,“东施效颦”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范姓画师来到村里,声称要画此地最漂亮的女子,美貌名声在外的西施当然是首选。村中另一位名为东施的姑娘不甘心,她先是跑到画师面前,厚着脸皮想当模特。尔后,又觉得美是可以学来的,于是,她又跑去西施家,向她请教如何说话,如何走路。无论是画师,还是西施,都备感不耐烦,对东施表示了敷衍和嫌弃。

如何让小朋友分辨西施和东施之间所谓美丑的差别呢?利用造型。东施一身短打,穿成小子模样,头发乱蓬蓬,脸颊上还有一颗痣;而西施,则裙裾款款,长发披肩。在孩子们心中,翩翩然、举止优雅的多半是“好看的”,而举止粗鲁、大大咧咧的,自然要不及一些。

故事的高潮,由落水儿童促发。听到呼救的画师和西施,在跳水救人这个选择前迟疑。正当他们犹豫时,东施已经跳入河中,救起了孩子。结局当然皆大欢喜,画师和西施都认识到,真善美不能光看外表,内心的勇敢与善良才值得书画。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成语故事为基底创作舞台剧已有5年,今年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从过去几年广受欢迎的几个故事里,选出三个,邀请美国夏洛特儿童剧院(Children's Theatre of Charlotte)的青少年演员来出演,同时,它也是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ASSITEJ)艺术大会17部演出剧目之一,该协会1965年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艺术大会。两年前,在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曾有过美国学生出演“成语魔方”系列,并列入了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为中美儿童戏剧交流添上了一笔。今年的这三个成语故事,又添上了第二笔,“班门弄斧”和“叶公好龙”用英语演出,但“东施效颦”的三位小演员,则用他们略显稚嫩的中文表演全剧。

该剧导演杨成告诉本刊,他在美国的18天里,“像复读机一样”教这三名青少年演员,从零基础学中文。而他们带着口音的表演,也的确增添了“东施效颦”这个故事的可看度,不少成人观众也看得有滋有味。

其中还有几个令人莞尔之处,其中一处来自台词。画师说:“哪里来的丑小子!”东施接道:“我不是小子,我是妹子。”还有一处在结尾,画师最后给两位姑娘都作了画,两幅屏风移至台中央,西施的画像自然是婀娜的正面,而东施那幅,却是个背影。孩子们或许注意不到这个结尾,因为最欢腾的高潮戏码已经过去,成人观众却很容易就注意到这一皆大欢喜之外的现实主义结尾。

相比于“班门弄斧”和“叶公好龙”,“东施效颦”的故事的确更具现代性。它撇去这个成语故事里原本蕴含的讽刺意味,将故事落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比上,显然,当它的观众是4岁以上的孩子时,这层处理就重要了。

文章作者

驳静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产生活策略

L型经济的资产配置

105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