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8-08-30·阅读时长1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741个字,产生13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拧巴
我们在进入低欲望社会吗?
中产阶层的朋友圈舆论在这三个月内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5月底,我在一个西部省会城市的时尚活动现场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她刚从长沙赶来,那是为了爱马仕店铺的出差。爱马仕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在“小红书”上,买爱马仕的攻略不像其他品牌一样讨论哪里可以买得便宜,而是告诉你要穿什么样的“战袍”,表现出怎样的举止,才能让爱马仕的店员觉得你配得上这个品牌,肯把包卖给你。这么强调尊贵的品牌,长沙哪个商业地产能匹配它的店铺呀?
当时的朋友圈,“新一线”是个爆款话题,有多少人热血沸腾于省会城市的消费升级,眼看着从“北上广深”先升级起来到大家共同升级的局面。果然,长沙虽然不像武汉、西安是“新一线”话题的中心,但也在那个月开业了高端购物中心IFS,爱马仕的店铺就入驻在这幢象征着富裕和国际化的奢侈品航母上。可到了8月份,恐慌和哀叹蔓延开来,每天都有人在朋友圈转发带有“消费寒冬”“消费降级”字样的文章。这简直就像是你正沉浸在盖茨比闪闪发光的香槟、华服和爵士乐中,想透一口气,推开门却立刻发现街道上秋风卷着落叶,行人都瑟缩着前行,一片萧条。2018年7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下降到15年前的水平。让人揪心的是,起码在3年前,消费已经替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也就是说,无论你有没有着手缩减开支,大数据告诉你别人已经不怎么花钱了,并且财富增长的引擎也许不那么有力。
每个中产人士都学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立刻把日本作为命运可参考的样本。它持续处于一蹶不振的局面,日本的经济评论家于是总结出“低欲望社会”“厌消费”的概念。对比两国的形态,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是共同的现象,日本的小确幸、宅文化和中国的佛系、丧文化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网络舆论经常见到中国也在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说法。这件事之所以惹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拉动生产、经济和就业,它一次次带领深陷经济困境的各国人民绝处逢生,走出黑暗。消费如果拉响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最直白的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和通货紧缩,但这个概念的发明人、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认为,它与日本的经济政策、社会现状甚至年轻人的心理都有关系。日本是世界上财富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之一。根据瑞士信贷的报告,世界上财富分配最平均的国家第二名就是日本,财富独占率是50%。大前研一写道,因为日本采用的是累进税制,并且遗产税偏高,最高税率超过50%。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导正不平等的世袭,但对于日本这样经济增长和资本报酬率都几乎为零的国家,薪资不再调涨,资产也不增值,再采用这样的税制,导致无论高所得族群还是低所得族群收入都在减少,他们普遍丧失了“赚钱的欲望”,对社会没贡献,生产和消费都没有活力。
日本的吊诡之处还在于,不消费并不全是因为囊中羞涩。跟大前研一得出的结论类似,日本市场研究所董事长松田久一提出“厌消费”的概念,就是说消费并不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2002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变好,但是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特别是处于黄金年龄的“泡沫经济一代”,厌消费的指数最高。松田久一分析,这一代在少年时代经历了经济萎靡的黑暗年代,内心焦虑而自卑,虽然现在收入尚可,但对未来增长不看好,并且长期的经济低迷,让他们成长在“非通货膨胀”的环境之中。新品价格一年之内会下降20%到50%,也就是延期购物会更便宜。这跟成长于日本经济发展时代的人不一样,那时买得越迟,还款量越大,那一代人养成的是“立即购买”的习惯。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丧失成功欲和物欲的价值观。大前研一写道,在我们那个年代,人人都想头角峥嵘,但现在的年轻人丧失了这样的企图心。不愿意升职,不愿意贷款,因为这些代表着责任和负担。市面上也缺乏振奋人心的例子。大前研一写道,近年来,在日本晋升为有钱人的类型,多半是进行IPO的创业者或者父母转移股票以资本获利者,但这样的人数极少。持续的低欲望让日本消费层面元气大伤,持有这种价值观的族群也难以成为经济支柱。
中国正值壮年的“80后”“90后”是怎样的局面呢?1996年出生的郭子辉是无人机飞手,在温州做无人机教员,同时跟朋友合伙创立航拍工作室,业余时间还参加县城的公益救援。郭子辉是典型的小镇青年,读的是三、四线城市里的大学,毕业回到老家,月收入3000多元。虽然这些钱只够日常开销,但在“前辈们”的眼里,生于中国经济腾飞时代的郭子辉明显是“富养大”的孩子,不是说他手里有充裕的零花钱,而是对待消费的态度很有自我主张并且充满信心。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65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