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2018-08-30·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10个字,产生5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记者/刘畅 实习记者/王雯清
晚年养老,焦虑下的盲点
李洁这个月又买了份保险,心里踏实了些。这份给丈夫买的消费险,保费不到300元,却可以担保一年内上百万元的大病风险。她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同行间的微信群里经常推荐类似的保险产品。刚过不惑之年,她对父母、自己和丈夫的健康和养老问题越来越上心。半年以来,她感觉自己有些“疯狂”,见到群里有合适的就买。在她心里,养老问题集中在大病的风险上。
“现在买保险,首先得看有没有资格。之前我想给自己买份类似的保险,却发现因为前些年体检时,一个肿瘤标记物的指标偏高,没办法投保。”李洁和丈夫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谁也不敢没有担保做后盾。他们夫妻二人来北京打拼近20年,搏出一份典型的白领家庭生活。丈夫做葡萄酒培训,她在保险公司爬到中层,二人每月四五万元的收入,从不炒股,攒下两套房产,膝下有一刚上小学的女儿。李洁是独生女,父母不满65岁,退休后来北京与他们同住,帮忙带孩子。“之前为了学区房,我们卖掉郊区160平方米的房子,换到城里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算上房贷,每月的花销有2万多块。”
余下的钱,李洁要在孩子升学、自己和丈夫的意外保障、父母的晚年保障间做平衡。她希望孩子未来可以出国留学,每年兑些外汇。而子女的长远规划之后,她的父母已过了投终身重疾险的年纪,对自己又有些吝啬。“我们这个年龄如果买连年缴费的保险,每年也要交1.5万元左右。拿出一个人一个月工资为自己投保,我们有些舍不得。于是,我发现消费险特别合适,大病、医疗的险种都有,虽然交了保费,如果没出事也不会返还,但一顿饭的钱不疼不痒,有些几千块钱的,还能给父母上。”
但目前看起来划算的规划,恐怕禁不起时间的考验。
李洁父亲前些天看到卖2000多块钱一组菜刀的电视广告,脱口而出“真便宜”的评价,令她感到震惊,“上千元对于小城市里生活大半辈子的父亲来说,本该是笔巨款,可见物价增长的程度”。在公司里,她见到业绩的艰辛,自己虽无失业之虞,但也断了日后裸辞、跳槽的念想。用房子变现的想法也随着房价趋平,而汇率走低变得不合时宜。李洁的购买力和资产的价值在无形中下降,她越来越频繁地用消费险保护自己的家人,而多年后父母及自己晚年的日常养老问题,却是她难以企及的盲点。
如今60多岁的人虽已退休,但不论在自己,还是家人眼中,都还算不上步入老年。李洁的父母虽没有异地就医,每年体检、开药都回老家,不过老两口当前身体硬朗,退休金每月加在一起有8000元,足够自理。而李洁来难以想象自己三四十年后动不了的情形,她对养老院没有概念,提起自己的养老,她想到的是和朋友假期住的民宿,希望年老后朋友们住在一起,互助养老。但待李洁的女儿长大,老人日常行动不便,李洁难以接受将父母送去养老院。可是,她那时将面临的局面是,父母已是耄耋之年,自己也临近退休,子女仍在上学或刚步入社会。而当她自己到70岁时,正值中国老龄化的顶峰。她和她父母的晚年由他人照料,似乎无法避免。
当下相对体面的养老院的价格,已让李洁吃惊,她父母的退休金在全国属于一般水平,却加在一起都难以支付中档养老院里一张床的费用。夫妻两人单独住在一起,屋中有地方放张书桌写写字,洗漱有私密的空间,每顿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房间外可以遛弯、晒太阳,平时有老年歌舞、书画比赛、展览等娱乐活动,无法自理有人照料,遇到突发情况可以急救,就近送医。这样的需求属于中等养老院的水平。目前北京类似的养老院有六七十家,不算护理费,平均价格每人在1万元以上。即使未来不考虑自己的生活,李洁父母的养老问题将与女儿的教育相冲突。
若退而求其次,只追求基本的生存需求,老人的退休金将就够用,但难有盈余,且很难有空位住上合适的养老机构。不计护理费,养老机构每个月三五千元一个床位,三个人一个房间,每顿饭管饱,平日也有娱乐活动,身体不便有人看护,需要急救时也能抢救、送诊。类似养老院以公办民营为主,集中在小区里,吸收周边失能失智的老人,常年处于艰难维持价格平稳,而床位满员、需要排队的状态。据相关数据预测,十几年后,北京已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仅户籍人口中的老年人便将占到总户籍人口的30%。
李洁父母到时能否会在北京养老,成为李洁心中巨大的疑问,而这也将决定她未来是否仍会选择在北京工作、生活。“我在想,如果把北京的房产卖掉,攒出给女儿出国的钱,我也不做这行了,回到老家的省会盘些店铺,虽然生活质量会下降,但能陪父母,生活成本也不会这么高。”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26个推荐 粉丝49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