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们将要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作者:谢九

2018-08-30·阅读时长17分钟

1012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920个字,产生35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6月4日,“伊可玛号”散货轮停靠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五期码头


滞涨时代的三重打击

即使没有今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中国经济最近几年的增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0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每隔几年就下一个台阶。2011年的GDP增速首次跌破了10%,从此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2012年GDP增速跌破8%,2015年跌破7%。

权威人士一度将中国经济定义为L型,但是随着贸易战的爆发,中国经济从“稳中向好”转为“稳中有变”,维持L型也遭遇了重大挑战,中国经济面临继续失速的风险。为了应对不可预知的外部风险,宏观政策开始再度转向宽松。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叠加货币和财政宽松,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有可能会迎来滞涨的局面。

对于个人而言,滞涨意味着三重打击,一方面,经济低迷不仅影响到个人收入,同时还将带来失业率的大幅提升,而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还将大幅提升生活成本。

首先,从收入增长来看,居民收入总是和宏观经济的增速保持相关。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来看,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随之放缓,2013年,这一指标的增速超过8%,但到了2017年只有7.3%。如果未来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人均收入的增速还将继续随之放缓。

不仅是中国经济的疲软会影响收入,从日本等国的经历来看,国民收入还在很大程度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进入“失去的十年”,当时日本国内的很多行业出现一种现象,只要涨工资就面临失业,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全球制造业开始发生转移,日本国内如果提高工资,相关产业很快就被中国替代。同样的现象,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曾经发生,当时对美国带来替代压力的是起飞的日本。

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同样也面临类似的压力,最近几年随着大量制造业开始向更便宜的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中国也面临巨大的制造业流失风险,当年日本和美国曾经出现过的“只要涨工资就失业”现象,未来很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未来几年的麻烦不仅在于收入增速放缓,物价上涨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双双放松,加之贸易战持续升级,未来将会有多条路径提升中国的通胀水平。

从货币政策来看,为了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持续了一年多的紧缩状态之后,开始再度转向宽松。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流动性的宽松可以帮助企业减轻成本压力,提升扩张动力,但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如果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不能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很有可能制造出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114个推荐 粉丝3698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产生活策略

L型经济的资产配置

105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5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