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口,资源消耗与能量转换

作者:邢海洋

2018-08-13·阅读时长6分钟

55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乐观的人口论者举的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的西蒙与斯坦福大学埃里奇打赌,看资源是不是会越用越少,把人类遏止在“发展的极限上”。西蒙是乐观派,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埃里奇颇悲观,相信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景不妙,只有靠减少人口应对危机。

打赌的方法是学者式的,俩人选定了铬、铜、镍、锡、钨等5种金属,以1980年的可比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它们的变动。结果,到了1990年,这5种金属无一例外地跌了价。乐观派就此大肆传布他们的信仰:当资源变得稀缺的时候,价格机制会刺激人类寻找替代品,昔日不被看作资源的物质因而成为新的资源。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资源:狩猎时代土地不是资源,后来变成人类最重要的资源;青铜时代铁不是资源,后来铁取代了铜。沿着这一思路,石油和煤炭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因为耗尽之前,总会有更便宜适用的资源出现。现在,甚至水和空气都要付费方能大胆享用,恐怕也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10年的时间验证如此严肃重大的命题似乎不够科学。并且,选取的赌具也不是和人类生存最相关的东西。人类作为自然界食物链里的一员,再进化也未脱离以低级别动植物为食品奔波的命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最终受到食物的制约。并且,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人口数字的爆炸式增长基本是和他能获得食物的能力相关的。在采集食物阶段,每公顷土地上每年只能出产0.4~20公斤的干物质,这些干果实里包含的能量,换算成能量单位每平方米约为840~41870焦耳。到了农耕时代,在没有化石燃料和化肥的帮助下,每公顷的干物质产量增加到50~2000公斤,有了上百倍的提升。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13亿人未富先老

34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