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观点:新经济与计算机生产率悖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13·阅读时长2分钟

3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0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王坤)

在正统的经济学中,宏观经济的4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很难实现的。几乎所有的经典模式都假定,经济增长导致工资提高,高工资促进高物价,通胀率从而上升。模型中最著名的要属菲利浦斯曲线,曲线显示,失业率与通胀率存在着一种反相关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反之亦然。要保持高增长,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正因为如此,美国经济学家把2.5%的年经济增长率和5%的失业率视为潜在的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而近年来,美国经济走出的却是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路子,政府预算也基本平衡。这一增长过程已持续8年,经济学家为应对现实的挑战,笼而统之把美国经济称为“新经济”。“新经济”的主要论调是高科技极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然而,面对信息社会,低通胀、持久增长等“新经济”内涵,社科院的张宇燕注意到,仍有经济学家发出了截然相反的声音。

针对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看法,有经济学家指出,自70年代以来,美国公司对计算机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而与此同时,官方统计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却大大地下降。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从战后的3.4%下降到1979~1994年的1.2%,多要素生产率即投入产出率的增长更小至0.3%,而此前25年为2.2%。这种更多的计算机更快的通讯与更慢的劳动生产率并存的现象被称为“计算机生产率悖论”。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