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关于三毛的第15号作品

作者:黑麦

2018-08-10·阅读时长9分钟

121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8年6月,在台北小剧场举行的“回声”演唱会现场


1985年,台湾流行音乐史上诞生了一张名为《回声》的“文学唱片”,那是三毛作品的第15号,在不少台湾乐评人看来,那张专辑诞生在一个才思涌泉的时代,只不过,那个岁月,转瞬即逝。或许声音也有轮回,在时隔33年后的2018年6月,在台北小剧场,随着三毛从未公布于世的独白和透明帷幕上的手写文案,“回声”演唱会正式拉开序幕。三毛用她的文字为几代读者编织了一个巨大的撒哈拉的梦,齐豫和潘越云用那天籁之音又带我们进入了她们三个女人壮阔的一生。齐豫觉得,壮阔的是这个时代的跨度。

齐豫觉得壮阔的不是个人,时过境迁,世界依旧广袤,三毛若是回来,也许还会感到陌生。她说:“这个‘故事’的架构是从三毛少年时期到初恋,到去沙漠到荷西以及一直到最后。导演设定的阳光、土地、水和梦田,暗的架构就是阳光代表三毛她的初恋,很热情、很勇敢,我们两个就作为她的回音。到了土,就是我,我属于大地的、沙漠的,然后三毛用她的词作来回应我。水就是潘越云,作为一个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生的领悟,有受创、有欢乐,经过那么多挫折之后的一种姿势。最后到梦田,在梦中开心地结束。因为每个人生起起伏伏差不多,所以我们把我们两个人的人生也放了进去。当然我们还是认为我们没有三毛那么壮阔,我们还是三毛的读者,三毛的书迷。”

概念性的专辑变成一场音乐性文学风的演唱会,她们按照三毛最喜欢的文学感觉来布置。很多人都去了,为了三毛,为了齐豫、潘越云,更是为了曾经的自己,三毛的家人也去了现场。似乎一切都是老样子,齐豫和潘越云依旧如三毛形容的为“天使”和“艳后”,用不同的感觉却同样触动人心的声音演绎着三毛的半生故事和她们自己几十年来的感悟。

齐豫和潘越云依旧一个善谈,一个安静。说起上世纪80年代,她们说她们是幸运的,经历了黑暗也见证了光明。三毛在齐豫和潘越云身上似乎留下了很多,她们再次感受到她文字上的魅力,欣赏她对家人和爱人无私的爱,佩服羡慕她的勇敢,就连三毛对阅读的喜爱都令她们难忘。33年前,她们还是三毛姐姐的小书迷,带着一些崇拜、一丝忐忑闯进三毛的世界,她们接触到了一个与我们知晓或许不同的三毛,她有点儿严肃,讲话很有戏剧性,很愿意尝试,却是一个很实际的人。她们三个不同却又相似的人在一起后的化学反应是那样的美好。

文章作者

黑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2334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