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医药企业,还有多少“黑天鹅”藏在后面

作者:邢海洋

2018-08-10·阅读时长6分钟

178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9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位于以色列南部的一家仿制药制造厂


上市公司的财报是洞悉行业秘密的最直接工具。年报时刻,每一家医药企业发了报表,都会引来一阵唏嘘之声:白云山,主营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为一体的医药企业,用于销售的费用有42亿元,研发费仅不到4亿元。这还算是医药业的“进取型”企业,医药行业中很多企业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如海特生物2017年实现了7.5亿元的营业收入,结果4.96亿元全用在了销售上,用于研发的只有区区2000多万元,占营业额的3.16%。在A股220余家医药企业中,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2%~3%的企业比比皆是,可它们却用整个收入的一半左右来做销售,国农科技、济川药业、吉林敖东、通化金马等等,这样的轻研发、重销售的企业数不胜数。

任何一个行业,不思进取者都少不了,这是平庸的大多数效应。可“优中选优”的上市公司中却拥挤着如此多的平庸医药股,还是让人不理解,尤其是本届证监会加强发审审核,力图为投资者把关,选出优质潜力股。海特生物于去年上市,曾经是一家创新药企业。根据公司招股书,其主要产品金路捷是公司将1986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将近50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化学品的产物。可公司营业十余年来,其产品线还只有这种神经修复药,而其在神经系统药物市场中的地位并非不可替代,同药效的产品数量众多,金路捷的市场占有率仅排第三。医药市场的快速迭代,意味着海特生物在金路捷度过产品黄金期后,业绩下滑不可避免。可这样一家江河日下的企业,证监会也为它敞开了大门。

其实,即使产品单一,如若企业掌握独门配方与科技,上市融资并无不妥,可海特生物一进入A股,就破了药企的销售占比纪录,2014~2017年,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65%。不仅在医药业拔得头筹,也雄踞A股之冠。而海特生物的营销,超九成费用是用在“学术推广”上,这更是一个广受诟病的灰色利益链,即“邀请医学界专家召开学术研讨,报销住宿费、差旅费、会议费等”,这种借着“学术推广”卖药极其容易滋生腐败,发审委员们虽质疑却放行,A股投资者不幸又成了“韭菜”。


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摄于7月24日)


如果说海特生物毕竟是破纪录者,还是个别现象,作为整体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又如何呢?据统计,2017年期间,A股生物医药板块合计获得营收6136.6亿元,只有4.37%的资金投入了研发,投入资金268.16亿元,却有1413.6亿元的资金投入销售费用,占比达到了23.04%。提到药企的销售费用,不能回避的是“两票制”。这是医药改革的一部分,2017年开始实施。此前药厂卖药,到患者手中往往要开七次八次发票,层层转卖,如此一来一颗药丸到了消费者手里,成本与中间利益是一笔糊涂账,大家都不知道钱被谁赚去了。“两票制”要求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这样流通环节虽未减少,但价格的变动却是明晰的。于是,可资比较的198家上市药企,有一大部分2017年的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近80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总营收的30%以上。原因何在?过去,药企利益输送的任务甩给了中间商,既能规避法律风险,又能压低销售费用。如今却只能高开发票,自担销售费用,将销售费用和可能的灰色利益输送全部算在出厂价上。

至此一个巨大的黑洞实际上已经展示在了投资者面前,只是沉醉于大健康概念的人们,还要等到被长生生物粗制滥造的疫苗惊醒。长生生物这只“黑天鹅”的落地,砸出了医药业,这个所谓朝阳产业的残酷现实。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3000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