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自由一代的阴阳两界

作者:李伟

2018-08-06·阅读时长6分钟

75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35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李伟 邢慧敏)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23岁的宋广辉在人民大学新闻系读四年级,去年2月他在“西祠”开辟了一个论坛——“王小波门下走狗联盟”,至今已聚集了1000多铁杆拥趸,每天都有近10篇原创文章帖子。在给记者发了六七篇稿件后,他顶着大风和沙尘来到了杂志社,告诉记者他们下周末要搞一次纪念聚会,在万圣书园,请了学者和若干媒体,此后还会去扫墓。之所以自称为“走狗”,典出自郑板桥的一枚闲章——“徐青藤门下走狗”。“我喜欢这种温和的态度,这是对前辈的尊敬。”宋广辉有些虔诚地说。他们每年都搞征文比赛,去年的奖品是老网友集资买的两套《王小波文集》。

大学时,刘品良坐火车回家,半夜提起王小波,对面的女孩也说喜欢,“那姑娘长得丰满,我就叫她‘王大波’。下车时我说,‘有机会敦伦伟大的友谊’……”刘品良站在楼道里和记者回忆往事,他今年30岁,“那时我踩着阴暗的楼梯,忍受多年的腐味,上到五楼过期报刊室,在一张桌子堵住的门口填票查书等半天,把图书证押下,才抱着一年的《花城》杂志合订本。走回三楼亮堂的自习室,喘一口气,有点兴奋。我是个文学青年,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好意思承认。”所有王小波的拥趸都清楚记得第一次阅读时的震动,他们形容仿佛就是一次朝圣,而兴奋的人互相引为知己。刘品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成都,“当时李银河来演讲,我的第一篇稿子就是《李银河蓉城谈性》。我鼓足勇气走到她面前:‘我们尊称王小波为大哥,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大嫂……’由于紧张,没注意李银河脸上的表情,呵呵,酸死了。”

150*****072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伟

发表文章2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534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