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电影中的“二战”

作者:张星云

2017-09-01·阅读时长17分钟

26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527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个换一个”小分队

《最长的一天》和诺曼底登陆

在“二战”迷和军事迷心中,1963年上映的美国黑白电影《最长的一天》有着后来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1962年,美国制片达里尔·F.扎纳克联合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德国的三位导演,决定将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的非虚构文学巨著《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改编成电影。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只有十几年,“二战”所使用过的大量登陆艇、坦克、步枪、火炮还都能跑能用,所有场景又是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实地拍摄,因此电影充分还原历史画面。

原著作者花费了10年时间采访和写作此书。20世纪福克斯公司决定拍摄电影时,更是为之投下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1000万美元,这让该片保持着黑白电影制片花费的纪录,直到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单》出现。

除了盟军与德军前线的激战,电影也聚焦于双方将领及政治人物的运筹帷幄,几乎是以战略高度还原了诺曼底登陆。电影事无巨细地展现了一切细节,从德军指挥官的决策失误,到盟军商讨空降战术,本本分分地用正序方式,像拍纪录片一样一点点耐心铺垫。这对如今的观众来说,也许会觉得拖沓。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史实,电影处处展现了“公平”和“客观”两个特点。电影从登陆诺曼底的美军、英军,负责防守的德军,以及法国抵抗组织四个视角展现,美国英语、英式英语、法语、德语,语言完全自然地相互转换,在如今的电影中几乎完全见不到了。

电影信息量也巨大,集团军、师、连,每一建制每一支部队的名称,各方大小级别将领的名称,全都按照史实呈现。美国、英国和法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2.3万名军人,甚至很多演员本身就是“二战”老兵。


使用真武器装备实景拍摄的《最长的一天》在军迷们心中有着极高地位


电影《最长的一天》剧照,1962年上映。该片讲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美国演员约翰·韦恩担任主角


《最长的一天》加入了一些主人公们在敌后探讨生死的桥段,如今看来有些生涩

此外《最长的一天》还汇集了空前的演员阵容。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29步兵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奥马哈海滩上大喊:“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将死的人。现在让我们离开这个鬼地方!”亨利·方达饰演的美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准将忍着病痛向师长雷蒙德·巴顿少将请缨,理查德·伯顿饰演的RAF飞行员在酒吧里发牢骚,路易·德·菲奈斯的老搭档、法国喜剧演员布尔维尔扮演一名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英国小兵在水里栽跟头……甚至当时刚卸任美国总统不久的艾森豪威尔都跃跃欲试,想加盟剧组扮演自己。电影中的每位主角都不抢戏,他们的牺牲场面也没有丝毫拖沓和煽情。

电影还试图为诺曼底登陆进行全景式的客观的展现。电影第50分钟,才出现了第一个盟军与德军交火镜头,还不是诺曼底登陆,而是滑翔机部队在德军后方空降后的小规模冲突。于是,我们看到电影前50分钟是德军和盟军两方的战术准备,中间50分钟是盟军部队空降德军腹地,之后30分钟是诺曼底登陆,最后50分钟是盟军继续深入内陆的战斗。

导演使用了大量全景和航拍镜头,以俯视视角来拍诺曼底登陆。犹如一个超越战场的冷峻观察,体现出俯瞰战争的史诗风格,与后来战争电影中那种主观式的战争场面相比,自有其吸引人之处。

可以说,《最长的一天》把“正经讲战争”的电影做到了顶峰,也让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之后的“二战”电影无法超越的电影。它开创了这类近乎纪录片式的“二战”电影类型,后来的几部名片,如1967年的《巴黎烧了吗》和1977年的《遥远的桥》,都延续了这种风格。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敦刻尔克

诺兰的战争 生存与正义

469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