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27·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鲁伊)
( 要是把地球比作苹果的话,号称万灵之长的人类,还没啃破大苹果最外面的一层表皮
)
地球的地核和苹果的果核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Core。不过,要是把地球比作苹果的话,一个事实可能让很多人感觉不太痛快:在打入苹果内部这个问题上,号称万灵之长的人类,甚至比不上小小的蛀虫。迄今为止,人类深入地下的最深记录,是苏联科学家花19年时间在科拉半岛上打出的12.262公里深的探洞。按照通常的说法,平均半径6370公里的地球可以分为三部分,0到40公里是最薄的地壳,40到2700公里是地幔,最中间才是地核。如此来看,我们还没啃破大苹果最外面的一层表皮。
“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最好的办法就是咬上一口。”要是所有研究地核的科学家都这么想,事情就麻烦了。幸好,100年以前,地质学家发现了一个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帮手(虽然对许多普通人来说,一辈子和它不照面才叫真的好)——地震波。1906年,通过观测危地马拉地震的数据,爱尔兰地质学家奥尔德曼最早推测出地球有一个地核。30年之后,丹麦科学家莱曼(Lehmann)在研究新西兰地震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核还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1972年,一个研究小组指出,地球的外核可能是液态的,而内核则为固态。
从那时候到现在,关于地核的论文,“一页一页地连起来,长度可能超过地核的半径”,一个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地核的教授朋友说,但我们对地核的认识仍然相当有限。而且,诚实地说,越是听上去像是十足真金的,往往越不可靠。这也不奇怪。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反射和折射的不同情况来判断里面有什么,与听壁脚判断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而且,绝大多数的地震波没有机会到达地球的内核再返回地面,我们能听到的,不过是一些只言片语。事实上,直到今年4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小组才测出了穿透地球内核的地震波——PKJKP。这个词看上去很唬人,但如果知道P代表波,K代表外核,J代表内核,那就容易理解得多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地球有一个固态内核”被大多数人信为真理60多年后,终于有可靠的证据——而不是猜测——证明,它可能是对的。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