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新态·心态:走向现代化的故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25·阅读时长5分钟

3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5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蔡伟)


( 数字故宫。到故宫博物院游玩的游客可以通过摇控器,从任何方位、全视角地欣赏故宫中的稀世珍品 )

在故宫金水河东岸一间不足两米宽的平房内,故宫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在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上为记者打开了电子版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在一层层放大过程中,锦鸡的羽毛、画家的笔触、绢丝的纤维乃至画上粘补过的痕迹纤毫毕现。这就是故宫文物数字化保存的成果之一。通过数字化保存,将容易损毁褪色的字画上所有原始信息完全保存下来。“忘了告诉你,”胡锤说,“这幅画的大小是40G。”

1978年进故宫当摄影师的胡锤已经记不得当年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照相机。因为那相机“连快门都没有,要把镜头罩取下来曝光”。20多年来身为故宫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之一,胡锤幸运地看过了故宫内所有的国宝级文物。“举个例子,20年前我们做钟表馆的图册,当时我把所有能开得动的钟表都仔细研究了一番。”

以后也许很难有人再有胡锤这样的幸运经历了。1998年故宫提出了俗称为“数字故宫”的规划,最终拟定由故宫信息资料中心以面向内部的管理信息平台和面向外部的文化展示平台打造“数字故宫”。胡锤最喜欢跟记者谈的不是摄影、胶片,而是带宽。他说,今年年底故宫高清晰数码库就可以全部完成。虽然故宫内所有文物的数字化保存还遥遥无期,但信息平台已经开始对故宫古建的保护发挥了作用。现在明清档案中相关的古建筑档案已经数字化;通过“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古建筑的信息可以转换成虚拟现实的模型或者二维的图纸;数字化的技术真实永久地将故宫内容易褪色的彩画信息记录下来。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巴金

世纪文人的中国生存

5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