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以养老之名的金融戏法

作者:刘畅

2018-07-19·阅读时长12分钟

72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9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爱福家”受害者们聚集在南京白鹭洲公园的亭子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蔡小川 摄)


养老陷阱

“我把装钱的塑料袋从地里刨出来,拿出几万,跑去交给他们。”48岁的黄曼丽缩在南京白鹭洲公园亭子里的一角,梳着长辫子,在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中显得格外年轻。亭中7月的暑热,被“骗子”“悲惨”的声浪掀起,而只有别人招呼她,她才怯生生地开口。自2018年5月初“爱福家”董事长曹斌铭失联以来,她始终精神恍惚,回想自己三年来,陆陆续续往“爱福家”投的17万元,感觉自己像是上了瘾。

黄曼丽是农村妇女,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她不会去银行存钱,更不懂理财,出外打工挣的钱,就埋在自家地里。2016年时,她看到“爱福家”的报道,当地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和权威的报纸为其背书,说这是一种日渐兴盛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引起黄曼丽兴趣的是,往“爱福家”公司存一年的钱,每月能获得利息,多投利率越高。存够40万元以后,过了60岁还可以住进他们的养老院,房费将从存进的钱中扣除,存的钱越多,房费的折扣和优惠力度越大。“不但有人管吃管住,生病了还能坐直升机去医院。”

那时候,“爱福家”是电视新闻里常常出现的政府扶持的小微企业,有政策上的优惠。黄曼丽来到“爱福家”街边的分店,看到墙上贴满媒体的报道,还大大方方地挂着营业执照。她得知这个2013年5月在南京成立的公司,客服中心除了在南京有26个,也已成立近250家分公司,遍布全国14个省,近50个城市,拥有近1万名员工,服务老年人120万。黄曼丽距步入老年还早,可家里条件买不起房,不能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能住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还可以买它们的优惠卡,在网上商场买到便宜的日用品。而且,她更看重存钱后每月获得的收益,“希望改善下生活”。

“为什么我们不投别的,只认爱福家?”听闻本刊记者采访,当地的受害者聚集在白鹭洲公园里,他们把这当成与组织上访类似的维权活动。蒋素娟凑到记者身前,背着自己的资料,眼睛瞪得浑圆,时不时地插上句话,反映自己的困难。她告诉本刊,南京遍地都是理财产品,利率动辄50%,有些甚至80%,他们不敢轻信,“爱福家”的利率虽然在9%至13.5%之间,比银行利率高不了多少,但她仍没有像黄曼丽一样直接相信。她2014年就知道了这家公司,观望了两年,发现几年来利率平稳,按月返还利息,又赶上银行利率下跌,自己才加入其中。


坐落在南京城南村庄中的“满城芳”别墅花园作为旅游接待场所,如今仍在运行,夕阳照在林间小道上(蔡小川 摄)


类似黄曼丽、蒋素娟的受害妇女在全国不计其数,占了受害者的绝大部分,她们的“上钩”方式也基本相同。在场的受害者们告诉我,5块钱就能成为“爱福家”的会员,不但可以免费收到业务员送的大米,还能到分部打麻将、唱歌。这些妇女有私房钱,也管着家里的钱,孩子大多不在身边,她们又喜欢聚在一起闲聊,比自己“思想顽固”的丈夫,更能传递和接受外界的消息。她们不指望孩子能养老,觉得向“爱福家”存钱是为孩子减轻负担,家人可能提出的反对并不占理,便往往自己做主。

生活似乎由于自己的决定,搭上了便车。“爱福家”的业务员定期组织客户短途旅游,还带着他们去未来将要居住的南京和杭州的“满城芳”养老公寓参观、短住,并让老人们看青岛“满城芳”奠基仪式的电视报道。

南京本部的“满城芳”坐落在城南的村里,园子里湖光掩映,种满荷花,成排的木屋别墅旁,夕阳照在林间小路上。室内则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老人们看到实体后,便着了迷,一旦凑够了万元的整钱,几乎都在业务员的软磨硬泡下,投了进去。“我仿佛有了目标,投得越多越好,借了两万元存进去,连孙子的压岁钱也凑上了。”黄曼丽说。

直到2018年4月。“4月26日给我们客户开大会,曹老板说得还很好,公司业绩没问题,当天还有很多人投钱。”许秀英那时刚投了9万块钱,但她几天后突然发现,分部前台的桌子不见了,她询问业务员,说是“换新的”,又过了几天,连业务员也越来越少,仅剩的几位告诉她,“他们辞职回家,生孩子去了”。分部逐渐人去楼空,受害者们给曹斌铭发信息,他要求客户把存入的钱变成股份,否则便拿不回钱。而到了5月12日,大批顾客和业务员集中在金基广场的“爱福家”总部,讨要说法。那时,曹斌铭已消失不见。

文章作者

刘畅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20个推荐 粉丝498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抗逆力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坏事件

102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