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19·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5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 美国电影《惊声尖笑3》因是搞笑本质,不需大牌出场,并将《灵异象限》、《黑客帝国》等 经典片段转化成讽刺幽默的笑料
)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
“无厘头时报和我一开始写的文章,差不多就是受周星驰电影影响的产物。”胡亮带着他一贯狡黠的笑容对记者说。2000年11月,胡亮在西祠论坛上创办了自己的版块“无厘头以人为本”,并以“胡淑芬”这个颇有周星驰电影配角意味的ID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们一开始批评韩乔生,说他说错了,后来心态变成了期待、欣赏,这个就是对话语的批判标准发生了变化,从是否正确,变成了是否有趣。而有趣,我觉得是无厘头精神的核心所在,它会颠覆一切伪崇高和伪庄严。”从《国产007之央视国际版》这样纯粹周氏恶搞风格的文字,到《成为中国的伍迪·艾伦,一直是我的梦想》中复杂精致的幽默,胡亮在网络文字中的尝试一发不可收拾:“我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写的那些板着脸的批评让人不舒服,最后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会拥有相应的道德优势,最后感觉还是化怒骂为嬉笑最过瘾。”
追本溯源,“大话”式叙述的兴起,似乎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成长和无厘头电影热潮两个文化“波峰”叠加的产物,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在想象一种生活。被誉为“黑通社”四大杀手之一的王小山感觉无厘头在大陆的流行要归咎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对前30年泛政治化贫乏语言的厌倦。从《大话西游宝典》开始,虚拟空间的自由与娱乐冲动促使这些“先知先觉者”开始炮制自己的文本,包括今何在的《悟空传》,林长治的《沙僧日记》,到《诛仙》、《风色幻想》这样的网络玄幻小说。在博客上口口声声自称“猥琐男”的北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诗人胡续冬把这些打上了“自娱娱人的文化生产”标签,虽然他承认写过一些诸如“太太留客”这样被认为是有无厘头意味的诗歌,并把自己90年代初的校园文学社团生涯说成是入了“诗歌斧头帮”,不过他坚持觉得周星驰电影、网络语言等流行词汇和意识不能满足自己对语言鲜活感的贪欲,“它们这些是当代想象力的一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并且其快乐的强度在降低”。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9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