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7-18·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3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北野武的《座头市》并非走的纯正动作路线,体现着日系武术强调实效性,临场发挥的风格
就像任何对经典的亵渎一样,许多功夫电影爱好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武侠电影的核心元素——作为实际格斗技术的武功,在电影中被无情地形式化。1992年,准备拍摄《黄飞鸿》的徐克与武术指导刘家良关于如何展示“佛山无影脚”的矛盾已经被许多功夫片爱好者拿出来作为“新武侠”背离了功夫的经典例证,然而这个指控是否属实呢?
“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功夫电影,从一开始就是特技武侠,追求速度和运动感,因为中国功夫本身到了近世,表演和杂耍的性质也越来越浓。”对武侠电影情有独钟的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徐浩峰对记者说,“功夫片可以说是视觉时代的武侠小说,中国的武侠小说发迹于唐宋传奇,《神仙传》、《太平广记》等志怪文学,武功和仙法是纠缠不清的。最早的《火烧红莲寺》里就有原始的特技,比如叠画和威亚。现在许多影迷津津乐道的老武侠电影里,包括胡金辁,用的都是京剧武打。”
的确,如果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奠定香港武侠电影风格的最早一批武术指导们,大多出自梨园。其中于占元创办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可以算做是近代香港武侠电影指导者的摇篮,它造就了由洪金宝、成龙、元彪等人组成,赫赫有名的“七小福”。截止2002年为止,在香港电影金像奖发出的20个最佳武术指导奖杯里,有12个落在了“七小福”手上。而现代影迷被捧为神明的导演张彻和一代巨星李小龙,也都是中国功夫的“叛经离道者”。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