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天津“瓷房子”:一个收藏家的借贷罗生门

作者:王丹阳

2017-08-25·阅读时长20分钟

75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13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天津赤峰道上的瓷房子比起周边老旧的洋楼,确实是个奇特的建筑(摄影 蔡小川)

今年7月,阿里巴巴网络拍卖平台上,俨然出现了这幢作价1.4亿元的瓷房子,相比同页面上几百上千万的房产,它的出现颇为稀奇,更蹊跷的是它被撤回了两次,终在8月8日等待落槌前被法院中止了拍卖。瓷房子在短短十几天里逃过三劫,背后却是一桩匪夷所思的民间借贷纠纷,民间收藏家兼市政协委员张连志的私人博物馆之路在此刻露出荒诞的一面。

“瓷房子”奇观

月初的天津骄阳似火,听说瓷房子要拍卖了,附近的居民都聚集在外面指指点点,津津乐道着1.4亿元的起拍价。他们都知道张连志这个人,是一个拥有奇特口味的收藏富豪,15年前,他开始在房子上捯饬瓷片,7亿多古瓷片、1.3万瓷瓶瓷碗、500多个瓷猫枕把整幢5层高的法式洋楼贴得严严实实。出于猎奇,这大概是五大道上最招揽游客的景点,树大招风之下老天津人各表意见,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古怪,也有历史风貌保护界的民间人士说它丑陋,似疮疤。

一道波浪状的“平安墙”将房子和外界隔开,墙是600个青红花瓷瓶子垒成,里面灌注了白石灰,这是瓷房子的第一道风景。馆员一律穿严密的黑色特勤作训服,入口大厅前的岗亭保安也不例外,如同警卫般戒备而肃穆,对络绎不绝的游客不知疲惫地敬礼。这就是瓷房子的噱头之一,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它已经被移交公家。不管墙外多少目光和传闻,墙内是一波波挥汗如雨的旅游团,讲解员两耳不闻墙外事,一遍遍解说着馆长的创举。

房顶上有一条彩带般的骨瓷龙逶迤成“China”的字样,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含义,龙首顶着一个纯红色釉五角星,据说来自馆长收藏了30年的明代宣德年间祭红瓷瓷瓶,为表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心,摔碎后而贴上的。“盛世才烧祭红瓷”,这种瓷釉不惜以玛瑙、黄金、珊瑚粉烧制,进炉100件,能烧出一件都不容易。


楼梯墙上到处是瓷片临摹的中国名画(摄影 蔡小川)

在讲解中,主人阔绰豪奢,不惜一掷千金的地方俯仰皆是,宛如置身于宝库中。300多尊北魏、北齐的石雕像,300多件汉白玉石狮子、20多吨天然水晶玛瑙;还有很多是隐匿的孤品,平安墙上8400万元拍得的“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门前的清初三彩琉璃狮是段祺瑞府流落出的旧物,进门处的铜鹿是慈禧宫里的,门把手上是个清代粉彩牡丹纹饰官帽筒……楼内墙上贴满一幅幅碎瓷拼就的名画,“镇馆之宝”可谓是赵孟頫的《调良图》和张大千的《荷花八屏图》,不过,它奇特在用瓷片临摹,它的价值连城体现在都是钧窑、汝窑和祭红瓷碎片。那些细节处的马鬃人须,让贴瓷过程中找瓷都要耗上半天。

也有人觉得他的东西不入流,在五大道的古玩市场沈阳道上,一位研究瓷器30年的老先生嘘道:“张连志啊,我们太熟悉了,80年代时没人要的瓷瓶他一车车几百块地往回拉。”一拉都是同样花色的瓶子,严格来说是并不值钱的嫁妆瓶,“我们行家叫‘疙瘩碗儿’(指劣等器物)”。这位老先生跟多数质疑者一样问我,“真正值钱的东西有谁是往墙上贴的?”

张连志不在乎这些,如果不是债务纠纷,他会出现在人声鼎沸的小楼中,倾情地为游客解释他的设计和想法。他多次声称“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但他不惜碎之贴在画里,为的就是那“哇”的一声,给人以冲击力。为此他不知摔碎了多少瓷瓶瓷碗,用不同形态的瓷将整个有棱角的建筑包裹得精工细雕,“美吗?很美!”他无意识地重复着这句发自内心的话,瓷房子的钧瓷共计上亿片,张连志称“你只要发现一片新的给你10万”。

从小楼正中间的回马廊直瞥楼顶天花板,是一幅令人发怵的似藤蔓似龙爪的立体石像,像一团邪魔的烟气盘亘在头上,又被斑驳的瓷片所固定。讲解员告诉你,这是女娲伏羲造像,馆长熟读《山海经》后的创意。这座占地仅千把平方米,集儒释道和民间信仰于一身,又兼存了封建意喻和社会主义象征的瓷房子耗费了张连志15年的脑细胞,2010年入选《赫芬顿邮报》的“全球十五大独特设计博物馆”,翌年被市旅游局评为三A级景点。

文章作者

王丹阳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8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倾听情绪

正视抑郁症

56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