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夏洛茨维尔事件:种族主义的幽灵在美国游荡

作者:刘周岩

2017-08-24·阅读时长10分钟

9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9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7年8月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右翼人士集会上,一名教徒在“奴隶解放公园”(原名罗伯特·李公园)内的罗伯特·李雕塑前祈祷

火药桶上的炸弹

“因为一个历史人物百年前的某些作为不符合今天的价值观,就要砸掉他的雕塑,这和‘文革’破四旧有什么区别?”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华人对拆除罗伯特·李(Robert E. Lee)雕塑的决议表示了不解。虽然拥护保留雕塑的人中不乏宣扬“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他仍认为保留雕塑才是对言论自由与宽容精神的更好践行,也是当下愈发激进的美国左右两派和解的某种可能途径。

罗伯特·李,这位美国内战时期的南方将领,他的雕塑成为近两周来在美国发生的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导火索。不仅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发生了造成3人死亡的右翼游行,美国政坛也因此持续动荡。《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克·戴森(Michael Eric Dyson)对此评论,现在形容美国的最佳词汇不再是Democracy(民主),而是Bigotogracy(不容异己)。

罗伯特·李将军是美国历史中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内战中代表拥护奴隶制的南方邦联出战,但最终主动投降,促进南北复合,加之其私德较受人尊敬,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双方的谅解。他曾拥有黑奴,又遵照岳父遗嘱将奴隶们释放。在书信中,他明确说过“奴隶制在道德和政治上都是邪恶的”,却也说过“哪里有黑人,哪里就更糟,哪里有白人,哪里就在进步”。这些摇摆的言行和“反动派中的开明人物”的身份,给他的身后评价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各派政治势力纷纷出于不同目的加以利用,他的雕塑也就成为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这次发生冲突的弗吉尼亚州本身两派就比较对立,是火药桶一样的地方”,美国南方和种族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姬虹告诉本刊。

火药桶上的炸弹,最终被引爆了。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倾听情绪

正视抑郁症

56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