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世间的欢场,镜龛中的彼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7-08-21·阅读时长14分钟

189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327个字,产生13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席踞凝望 · 日本京都诗仙堂


文/王欣 王毓杰 孙昱

图片提供/造园工作室

枯山水的基因

王毓杰:谈到日本庭园,枯山水是一个重点。似乎枯山水对西方人、对当代人而言更容易产生亲近,跟当代的生活也容易匹配。中国现在的很多空间设计中都在使用枯山水这样的元素,但使用并不代表理解,能谈一谈枯山水的来源吗?


王欣


王欣:枯山水,似乎就是世界的缩小,又是如此干练和简明,在表象上与现代主义,与抽象,与极少主义看着很接近。但枯山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有很多生成基因。

第一个基因是缩景术,属于中国古人向往的神仙术之一,缩景术直接产生的“观法”即是“以大观小”,缩千里于盆池,它的物质成果最常见的就是“盆景”。在汉代,山水盆景、盆石、碗峰之类,就已经比较流行了。盆景是枯山水的基因之一。

第二个基因是禅宗的观法,禅宗的观法要求跳出时空看问题,在一种高度上看,在一个大的时间跨度上看。好比在太空看地球,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静止的,江不流,云不动,没有人,不喧嚣,非常安宁,一种超然的视野,看一千里,看一千年。在这样的视野下,世界的表现就是一种“凝”,注意不是静止,而是“凝视”,既是过去,也是未来。那个白沙反映的就是一个一千里眼下的水态,一千年流转的凝集呈现。枯山水多用在寺庙里,围绕方丈而营造,虚拟了一个非常观的世界,提醒你在修行,宗教场所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情境包围起来。

第三个基因,是和日本本土的祭神场所有关。为何枯山水里有大量的置石,几乎没有掇山?为何是大量的白沙?白沙不是只有日本人有,我们唐宋时期在铜盆里撒白沙置石就有了。白沙比较容易反映一个固态凝结的水面,是想象化的水面,与呈贡的物品形成反差衬托。日本的民族多傍海而居,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白沙洲滨”,就是沙滩。食物来源于海,他们对于大海是崇拜的,很多神庙和圣迹都在海边。白色既具象,像沙滩,又很抽象,是干净和圣洁的代言。说到置石,西方有巨石阵,很多民族原始时期都以巨石来建立一个祭祀的场所,日本通常把巨石作为神性的象征。下面一个磐石,上面有一个石柱,这就是一个神的指代了。所以,日本庭园中的置石,不能简单类比于我们中国园林中叠石与掇山,他们的置石即是置神,是神的位置的摆放与确立,是三圣,是蓬莱,是龟岛,是鹤岛。或者再直白一点讲,就是牌位,只是被自然化了。所以,置石是有禁忌有风水说法的。既然是神位,就不能去触碰冒犯,所以枯山水不可踏入,更不能坐在石头上。这一点与我们的园林很不一样,我们要与山石发生亲近的关系,甚至将它们看作室外的家具。

孙昱:我们将枯山水看作怡情小景,而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神明的供奉场所,只是表现为一种山水意趣而已,是一种神的自然化。

王欣:中国早期的园林中其实也有很多供奉并表现神明的地方,只是后来世俗化和文人化之后,这些都渐渐地被化解掉了。


飞石规范了行进的路径 · 京都大德寺玉林院的深秋茶会



发达的院墙系统 · 苏州留园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园林

中国人的桃花源

582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