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谋杀的解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2·阅读时长6分钟

39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4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苌苌)

在《谋杀的解析》中,作者贾德·鲁本菲尔德做的“弗洛伊德为什么讨厌美国的解析”,是这本小说真正的看点之一。贾德·鲁本菲尔德是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常务副院长,鲁本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念本科的时候,论文写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还上过名艺校朱丽亚学院,专攻莎士比亚研究。于是小说处女作,他就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入手。除了解决前面提到的弗洛伊德访美谜团,他还通过男主角之口抒发了很多对《哈姆雷特》的心得,比如解释“To be or not to be”:“活着的反义词不仅是死亡。对哈姆雷特来说不是。not to be的意思是伪装。”心得就谈不上对与错,至少,很独树一帜。有记者问鲁本菲尔德写专业书和写小说,哪个过程他最享受。他说,“当然是写小说啦。因为用不着去做大量的考据,而且专业地分析哈姆雷特和弗洛伊德我也没那个资格”。

另外一个看点是上世纪初的纽约。成为历史地标性的著名建筑正在曼哈顿拔地而起,他写到曼哈顿大桥黑暗恐怖的建造方式——“沉箱”,女工不堪忍受欺压而罢工,官商勾结的社会百态,上流社会生活方式——“一个世纪前,纽约的社交活动,主要是两个非常富有的女人,阿斯托夫人和范德比尔德夫人(也就是CNN名记安德森·库珀的外曾祖母什么的),在19世纪80年代夸豪斗富留下的产物。”所有这些大大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性,说起来却也不过是畅销书的操作技巧。为此,鲁本菲尔德专门雇了一个“事实核查员”,核对史实,另外,他说他的一些灵感来自当时的流行作家亨利·詹姆斯和伊迪丝·华顿的小说。后者生于纽约,家族在纽约社交界声誉很高。

知道曼哈顿大桥是如何建造的并不重要,一本好的书不仅让人长知识,更是长智慧。书中对心理学观点的运用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完全可以拿到生活中举一反三。叙述者亚伯拉罕·扬格是个虚构的人物,他的身份是克拉克大学的老师,弗洛伊德在美国访问的陪同人,通过他的视角,对奥地利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很多人性化描述。事情发生在弗洛伊德在纽约停留的一周,他们被市长请去参与破解一起神秘的谋杀案——给失忆的女主角做心理分析治疗。期间,邪恶势力欲图阻止弗洛伊德去克拉克大学讲学,他和荣格的关系陷入一个微妙的阶段。这两个核心谜团其实是杜撰的,但也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们都知道貌似开放的美国,比欧洲保守得多,现在是,在上个世纪初更是。弗洛伊德的一切从性出发的观点(比如他说哈姆雷特优柔寡断不能对叔父下手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叔父实现了他自己的隐秘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激怒了当时纽约的上流社会,于是美国精神学界的“三巨头”欲通过抬荣格,打压弗洛伊德。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00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