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0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黄燕)
( 2005年3月2日,华硕推出三款Sonoma移动平台笔记本电脑 )
从德国红点、IF奖到美国IDEA、法国Janus以及日本的G-tark,根本找不出哪个“设计奥斯卡”遗漏了中国企业。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当代工出身的中国企业试图晋升为国际品牌时,设计就成了第一块跳板。2005年在设计大赛中唱主角的是联想、明基、华硕,2006年海尔、TCL、长虹、康佳等家电企业相继闯入设计圈,不再只是电脑和手机,电视机和空调进入备选名单的结果是2006年获奖厂商数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
拿奖拿到手软的现实背后,是中国企业对设计投入的疯狂加码。不再只是研发中心的功能附庸,现在主流厂商开始在全球各地部署设计中心,而且一个比一个出手大方。联想创新设计中心的80人团队组建以来每年花费超过千万元,2006年长虹在设计上的投资创纪录地达到了3000万元。1∶1500,这个工业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投入产出比开始被中国企业奉为圣经,在高附加值的诱惑下争相把设计列入了“核心竞争力”。“设计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海尔集团主管研发的副总裁喻子达说,他们曾经为中国农村市场开发了能洗土豆的洗衣机,现在又为阿拉伯人的长袍推出了12公斤超大容积洗衣机。2006年企业圈迅速普及的还有那本《蓝海战略》,在许多人看来设计就是天然的“蓝海”。LG干脆把2006年度公司战略命名为“蓝海”,中国企业虽然没这么直白,其实也在试图拷贝韩国人依靠设计出位跻身高端品牌的商业策略。
2005年7月,三星在美国《商业周刊》全球企业价值排行榜上首次超过了索尼,这曾经被解读为一个信号:“技术先导型企业可能落伍,而后来者却能通过年轻化的产品设计树立起高端品牌形象。”于是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在1999年的演讲内容被重新拎出来:“软性设计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设计革命将彻底改变企业形象。”每个照方抓药的中国企业都梦想成为下一个三星,赢得更多设计奖项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但三星并不只是“看上去很酷”,它同时还是全球第二大芯片厂商和最主要的液晶屏制造商,而核心技术正是中国公司的软肋所在。当他们进入海外市场时这一缺陷显得更加致命,不得不用设计充当差异化竞争中支撑品牌的第一要素。“在缺少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设计能为同质化产品找到新卖点。”长虹创新设计中心副主任叶根军这样解释他的任务。但设计仍然必须依托于技术能力,在双开门大容积冰箱已经成为高端潮流时,大部分国内家电企业只能眼看着外资品牌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制造工艺也制约着中国企业的设计发挥,最好的模具往往还得依靠进口。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00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