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恺
2018-07-02·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9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王恺)
中国“顶级私人物品展”的策展人盛磊就是这样团体的一个代表。2001年,在他刚刚23岁时候,就给自己购买了价值6000元的一支钢笔作为礼物。现在,衣服一定穿杰尼亚,手表只戴欧米茄,喝酒则是1.3万元1瓶的轩尼诗,“这些都已经是刚性要求了”。正是这样的热爱,使他与顶级奢侈品一见如故,才“主动要求在中国办展览”。
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李港卫看来,这种“刚性要求”背后是一种身份享受,早几年,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是寻求“身份认同”,通过某种品牌的购买使自己成为某一阶层,《时尚·芭莎》主编苏芒说,人有钱后想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后想受人尊重,受尊重最直接、最赤裸的方式,莫过于购买奢侈品,“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子,用LV包,可以说明她是个尊重自己的人”。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最流行的口号是“把稍许奢侈带进生活”,而这在中国正成为现实,葡萄酒、家具、厨房用品成为新的奢侈品消费对象,按照中国葡萄酒协会的统计,中国进口的葡萄酒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发表文章3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8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