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伊克阿林”之谜

“威伊克阿林”之谜

作者:卜键

2018-06-28·阅读时长5分钟

80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9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巴海谕祭碑》拓片。巴海去世后,康熙帝派遣礼部官员前往致祭,刻碑记载皇帝谕令祭奠之事及对其功勋的褒扬


在中俄东段边界的最东端、靠近鄂霍次克海(清人称为“北海”或“大东海”)的地方,曾经有一块界碑——威伊克阿林界碑。由于清朝官方文献中不见记载,仅有杨宾的《柳边纪略》言及此事,叙述又过于简短,尤其是“威伊克阿林”这一地名,未见于其他著作与图册,使之迷雾笼罩,至今难有确解。

杨宾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祖籍浙江山阴,世居苏州,号大瓢山人、耕夫,主要生活在康熙朝,工诗文,书法精妙,博闻强记,但遵父嘱终生不赴科举。顺治间,其父杨越因同情反清义举,掩护“通海案”重要成员,事发后夫妻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13岁,弟弟杨宝5岁,还有两个妹妹。忽忽20余年过去,骨肉分离,杨宾上要奉养祖母,下要照料弟妹成家,奔波流离,那份苦也可以想见。二十八年(1689)春,康熙帝南巡至杭州,杨宝至御舟前呼号恳求,愿能替代年迈的父母流放。皇上倒也亲自开窗询问,听说涉于前朝逆案,便告知无可宽恕。这之后杨宝一直跟随喊冤,至苏州与杨宾再次靠近御驾,而玄烨不予理睬。这年冬月,就在索额图等人签订《尼布楚条约》返回京师不久,杨宾从北京赶往宁古塔省亲,与阔别约30载的父母含泪相拥,恍然梦中。沈德潜说他“得旨之柳条边迎亲”,错,玄烨尽管可能不无怜悯,但事涉国家律法,断然拒绝了杨氏二兄弟的恳请,连“代戍”也不许。至于杨宾前往宁古塔,也需要得到刑部批准,拿到路条,否则怕也出不了柳条边。

文章作者

卜键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299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是“新一线”

正在发生的人才争夺战

827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