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6-20·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3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林鹤)
( 从东南角看ZKM,前景的 空地上盖好电影院之后这 个角度就露不出来了 )
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的城市卡尔斯鲁厄立城是在18世纪初,城内的老建筑比比皆是,除了立城时即规划兴建的巴洛克式宫殿数最老以外,后来逐渐添出来的各色老房子也保留下来不少。对老建筑的再利用,在欧洲的城市里是个热门话题,而老建筑经常的一条去路,就是被改建成博物馆。
1918那一年,卡尔斯鲁厄曾经新盖成了一座建筑,看它完工的日期先就觉着点诡异的暗示了吧,对啊,这是一家兵工厂,本是想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力的,却没能赶得及投入生产,就先遭遇了德国的战败。卡尔斯鲁厄-奥格斯堡兵工厂有铺铺拉拉好大的一片,一连串的方形院落顺着街边一直联结下去绵延了312米,一共齐整地连成了10个内院。这传统的对称式大楼除了阁楼以外共有四层高,外墙很乖地用了砖石砌筑,而骨架子其实已是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推知当年建筑师虽依着老派把个工厂厂房都套上了新古典主义的壳子,内心里却想做做时新一族呢。待到“二战”期间它终于派上用场,逼着东欧苦力们在里面辛苦忙碌。如此不祥之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抛了荒,从此成了艺术家们活跃出没的自由场地。
建筑圈里的人都知道,缅因河上的法兰克福曾是一处大热闹场,集中兴建了许多博物馆,而且不乏名师之作,其中便有一家“德国建筑博物馆”。该馆的创始人海因里希·克劳茨先生后来相中了卡尔斯鲁厄,想在这里兴办一家艺术与媒体技术中心,操办展览和演出,也为研究机构提供敷用的空间。这主意恰好与本地的政治人物一拍即合,于是从1990年起谋划了一次郑重的方案竞赛。任务书给出的要求分为两种,其中一组是从白地起新楼的设想,荷兰名家库哈斯赢得了头奖,但他的方案却没有获得实施。真正兴起土木之工的是对卡尔斯鲁厄兵工厂的改建,这一组方案里拔了头筹的是汉堡市的施威格合作事务所。主持的建筑师彼得·施威格(Peter P Schweger)是1935年生人,也是从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走过来的,念书时学的该全是正宗的现代主义那一套。他到1987年才开始自己单独开业,并不是少年得志的典范。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