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8-05-25·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聚元号弓箭铺
十多年前,杨福喜把自己的弓箭铺子从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水利局宿舍大院,搬到了30多公里外的通州区台湖镇北姚园村。
时间推移到1958年,杨福喜刚出生时,他家的弓箭铺聚元号尽管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刚被改为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地方仍在东四南大街原属于清室兵工厂的弓箭大院内。再往前,道光三年(1823)之前,聚元号还是紫禁城西华门内、隶属内务府造办处管辖的弓箭铺。据学者研究,聚元号流传至今的一把制于道光三年的老弓,正是为了纪念宫廷取消弓作、为皇家服务的弓箭匠人离开紫禁城来到弓箭大院这一变动。
位置的不断变迁,既是聚元号弓箭铺历史的折射,似乎也表明着弓箭这一在冷兵器时代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正在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比起从前那些地方,北姚园村显得悠闲、静谧。穿过一片树林和庄稼地,当我们还在一排二层平房之间寻找停车位时,身材高大、须发花白的杨福喜已经推门而出。从这座二层平房的外面,完全看不出弓箭制作的任何痕迹,进得门来,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牌匾,墙壁上的老照片,弓架上的一排排弓,两边房间和后面院子中堆积的各种制作弓箭的材料与工具,才发现这里竟藏着一家弓箭铺子。
“聚元号,到我这是十代,我爷爷从一个姓王的师傅手里接过来,他是第八代。”虽然聚元号从他爷爷起才改姓杨,但杨福喜的家族做弓箭的历史要追溯到更远。爷爷杨瑞林早年跟随堂兄,也是弓箭大院中全顺斋的掌柜学习弓箭制作手艺。20多岁时,杨瑞林的手艺已小有名气,正好赶上聚元号掌柜由于抽大烟无力经营铺子,于是在亲友的帮助下,以40块大洋的价格,将弓箭铺接了下来。
从晚清到民国,随着近代火器的不断发展,传统弓箭的衰落已成必然。学者谭旦冏在194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悲观地写道:“近年来,全中国制造弓箭的地方,是仅有北平和成都,然而也只是奄奄一息地很难维持下去,有的有人才而无工作,有的有工作而无销路,全消灭或失传是在不久的将来。”北平的弓箭制造便集中在弓箭大院内,不过由于缺乏销路,弓箭铺子已从最初的17家减少到7家。
杨福喜告诉我,他爷爷杨瑞林为人比较活泛,弓箭之外,只要别人喜欢的都做,增加了弩弓、弹弓、袖箭、匣箭、箭枪等新品种。当时,袖箭一类的暗器并不允许公开买卖。“我爷爷怎么办呢?当年我们家有一个小坐柜,前脸像被箭戳得一个一个眼的。他每天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小坐柜扔在门口。看似随意,实际是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因为坐柜前脸上的眼就是试袖箭试的,行家一看,就知道这家卖袖箭。买这些东西的都是道上的人,那会儿我们结交的人很多,五行八作,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地痞流氓,都得应承着。”
弓箭之外,杨瑞林的成名绝技是制作弩弓。用杨福喜的话说,早年间北京凡玩鸽子的主,都得配备一把弩弓,装上泥丸,将鸽子打蒙,活捉之后用来繁殖小鸽子。也正因此,杨家与同仁堂乐家、京剧演员梅葆玖等大玩家都有很深的交情。此外,天桥举大刀拉硬弓的张国忠,还有以拉硬功出名的朱家哥仨:朱国良、朱国全、朱国栋,韩金铎等艺人,也是传统弓箭的重要客户,不过他们各有各的卖主:“张宝忠爷俩主要拿我们家的;朱家哥仨拿我三大爷家的;韩金铎拿我四大爷家的。”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