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婷婷
2018-05-2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02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8世纪清宫视觉文化和《红楼梦》的悖论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即将发表的文章《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与清代宫廷的视觉艺术》(南京大学文学院主编《文学研究》4卷1期,第105~150页,2018年6月)中,描述了18世纪满族宫廷的“造假艺术”和对“假”的崇尚,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考察《红楼梦》中真与假的主题。您特别提到了贾宝玉的命名,把它看作同一风气的产物。我对这一点很感兴趣,您是怎样来考虑这个问题的?
商伟:我们都知道,贾宝玉就是“假”宝玉。在小说里,还有他的一个镜像人物,叫甄(真)宝玉。《红楼梦》的人物命名大有深意,并非谐音、双关的文字游戏而已。从这一点入手,能够以小见大,切近《红楼梦》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主题,也可以左右逢源,把《红楼梦》与18世纪的时代风尚联系起来看。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18世纪的满族宫廷中,造“假”成风,但造假的目的未必就是为了欺骗。恰恰相反,在雍正、乾隆时期,皇宫和满族贵族中流行的一些宝石,以及各类装饰物品,往往都以“假”冠名。清宫档案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例如假念珠、假书格、通草假花,还有假珊瑚塔和假红宝石等等。在雍正皇帝恩赐蒙古王公的礼品单上,就赫然写着“假红宝石帽顶”一项!有这样骗人的吗?而且看上去,镶嵌“假珠子”的宝石和其他类型的“假宝石”也相当时兴。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来说,“假”指的是什么呢?
商伟:在这些例子中,有的是用石头或其他相对廉价的天然材料来替代一些更贵重的珍宝。因此,“假”意味着置换和跨媒介互用,有时也特指以人工制品替代自然物质。当时宫廷造办处生产的假红宝石,很可能是由红宝石色泽的玻璃制成的,采用的是紫金粉配方(Purple of Cassius,或称“卡修斯紫”),康熙末年由耶稣会士从欧洲传入。
满族宫廷中有假宝石,《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小说主人公的命名,见证了当时对“假”这一观念的痴迷与热衷。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这些替代性的假宝石并没有被视为冒名的赝品,而是自成一类,照样可以收藏拥有,也可以当作礼品来交换。正是在这样一个生产、置换、馈赠、收藏和展示的过程中,一种可以称之为“假”的东西,被作为额外价值而创造了出来。红宝石玻璃在当时也是稀罕之物,本身就具有收藏和交换的价值。所以,“假”建构了物品分类系统中的一个特殊范畴,而不再只是一个消极的负面概念。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9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