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农村中学”与奥赛的游戏规则

作者:葛维樱

2018-05-25·阅读时长6分钟

143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43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06年黄冈中学高考录取榜 )

黄冈高中的奖牌数不是最多的。“北大附中、南开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这些才是奖牌大户。”黄冈中学的化学奥赛主教练熊全告说,但是黄冈中学知道学科竞赛,算是国内最早的。卞清胜在“黄高”上高三,是1966年,“那时候已经有了湖北省内的数学竞赛,湖南也是最早玩竞赛的省份,那时只让武汉的学校参加,黄冈是没有资格的”。1981年,卞清胜刚进黄冈中学,中国中学联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比赛,黄冈中学一个叫余军的学生取得了全国数学联赛三等奖。“但是对于国际奥赛,还是根本不知道怎么玩,1986年林强参加的时候,是在波兰,全中国都对奥赛一无所知。本来可以派6名选手参加,中国只派了3名,奥赛委员会对中国的称呼不是‘参赛国’,而是‘观察员’。”

这样小心翼翼的举动在1987年正式打破。其实除了“奥林匹克”4个字,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与奥运会没有任何关系。前者是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科的竞赛考试,甚至连“奥林匹克”,都是沿用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的说法。早前的文明国家,学科难题虽然多,像阿基米得的浴缸故事、“费马大定理”,都是提出未知的命题来求解。这与现代中学生学科竞赛将已有答案的命题拿来考试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思路。中学生题目竞赛,其实是上世纪中期,由各东欧国家在苏联影响下发起的。一开始只有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7个国家参加,到60年代,欧洲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也参与进来,70年代美国的加入使这项赛事摆脱了意识形态的阴影。1987年中国加入时,奥赛只是一场中学生的智力游戏。而中国在参加的第二年,就一跃成为奥赛金牌大户。

“林强回来,大家就已经熟悉了操作流程。原来奥赛的卷子还会翻译成中文,题目是三道,哪方面的内容会用上。奥数赛分平面几何、代数、数论和组合4部分。数论就是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小学就学过。”黄冈中学只是把林强送去探路,中国队也是一样。前校长曹衍清说,一个偏远地区的高一学生拿到铜牌,使此后的训练方法、思路很快成型。“我们一个农村中学就可以这样搞。”中国也是一样,1986年确立下来的奥赛选拔方式,此后的20年基本没有改动。1986年就有了将全国中学数学联赛一等奖集中的集训,这就是后来老师们最常提到的3个字“冬令营”。10月份数学联赛,11月就会将近100名一等奖得主中选出20人左右的队伍,北大、科大、复旦和南大轮流做冬令营的训练基地。

文章作者

葛维樱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02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黄冈制造

一所中学的高考传奇

5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