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24·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0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 )
“开幕式:向文艺界学习”
到了1990年亚运会,文化的概念真正开始体现在开幕式中。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朱祖朴被调去担任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和文化艺术展览部部长。朱祖朴看了当时领导定的亚运会章程,章程中就有三条,一是必须有田径赛,二是必须有水上运动,三是必须有文化。朱祖朴的理解是,前面两条都好办,第三条在竞技体育中很难表现,只有力求在开幕式中体现。他自己的原则就是,搞亚运会开幕式,一要创新,二要有内涵。为此,朱祖朴从全国各地请了很多专家参与讨论,这中间包括体育、历史、音乐、舞蹈等各行各业。在北京市政府的一间会议室里,朱祖朴说当时的原则就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腾云驾雾,说什么都行。目的就是集思广益。
“实际上,作为开幕式表演,团体操当时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主要就是向文艺界学习。”朱祖朴回忆说,有一次请了乔羽,乔羽说山西的威风锣鼓不错,气势很好,搞大型运动会,就需要气势啊,而且威风锣鼓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和朱祖朴的想法不谋而合。朱祖朴解释说,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不同,剧场艺术强调的是细部,比如你去“人艺”看话剧,你能看到台上演员的手在发抖,还有很多细节。但广场艺术强调大手笔、大气势,要体现一个精神。尤其是在亚运会这样的场合,向亚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开幕式第一场就要震住观众。讨论会上,有人提出,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美国人搞了七八十架钢琴,同时演奏,不但有气势,而且更有艺术特色,亚运会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但朱祖朴觉得那样并不能展现艺术,相反展现的是技术,因为美国人是用电脑指挥。讨论下来,朱祖朴还是赞成拿“威风锣鼓”打头阵,并迅速派了两个人去山西考察威风锣鼓。当时民众情绪很高,毕竟是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大型运动会。为了向各国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朱祖朴所在的文化艺术展览部搞了100多场展览,有邮票、书画,甚至包括酒文化。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