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988:血证

作者:孟静

2018-05-24·阅读时长6分钟

6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24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46年的那次国际法庭审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没有再提起南京的屠杀,刚度过70岁生日的南京人罗冠群,和其他南京移民一样,对此事一无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随后有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罗冠群看到了展览,“特别难过,我在南京生活几十年,居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羞愧!”

他曾经拍过一部与日军侵华有关的影片名为《水鸟行动》,与该片编剧再次合作,一起寻找屠城故事。这次行动是自发的,有关方面告诉他:由于中日关系的微妙变化,你要做好片子暂时不能放映的准备。

展览中给他最大冲击的是其中一组16张照片,由1946年审判战犯时南京市参议院提供,参与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中将谷寿夫本不认罪,靠着这组证据他才不得不低头,得以处决。罗冠群在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找到了照片原件——白报纸手工装订的相册,封面是一把刀,插进一颗流血的心。这组照片由一个落款吴旋的人寄给参议院,罗冠群和编剧按照信上的地址寻找吴旋。40年过去了,原址早就拆迁,经过派出所排查,找到吴旋的搬迁住址,结果又拆了。折腾好几次后,终于找到了吴旋。原来1940年时,他参加了一个集训班,偶然得知同学罗瑾手里有一套日军屠城照片。罗瑾本是照相馆学徒,某天日本兵到照相馆冲洗了两卷樱花牌胶卷,他发现其中有触目惊心的镜头,偷偷多印了一套。在集训班学习时,他将它藏在厕所墙洞。吴旋没有通知罗瑾,就把相册转移到一所寺庙的佛座底下。当时还是日据时代,惊恐万分的罗瑾逃到上海,又辗转到福建深山。直到80年代他回南京给母亲扫墓,在大屠杀纪念馆里看到了使自己逃亡40年的证物。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孟静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南京”

情感如何记忆

5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