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南京大屠杀: 抽象记忆和感情记忆

作者:王恺

2018-05-24·阅读时长12分钟

904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63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大陆学者高兴祖开始,关于大屠杀的研究和记忆长期在抽象层面进行,学者张连红认为,这些研究虽然有较高的价值,但光靠这些显然不能构成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完整记忆。

为了不让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被各种数字的抽象所淹没,在舒衡哲看来,应该尝试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大屠杀,即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记忆中去直面那段历史。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

已故美国作家张纯如正是在这样“一点一滴”记录“感情记忆”。1995年,她来到南京,给她当了20多天翻译的杨夏鸣从那时起开始感到:“不带感情地记录那段历史是不可能的。”

文章作者

王恺

发表文章39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58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南京”

情感如何记忆

5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