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和晏
2018-05-22·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3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飞行的雕塑
从2007年起,阿根廷愿景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的大部分工作是推进他的“Aerocene/云之城”装置实验,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幻想型项目。这是一系列由风能和太阳能推动的轻量结构原型,代表着未来人们可能居住在云端的新生活形式,天空不仅是超越国界和政治边界的幻想领域,而且隐喻地成为自由的无限空间。
萨拉切诺工作室为他们的云之城创造了一个新词Aerocene,代表超越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新纪元。如果说人类世是以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造成的影响为界定的地质纪元,Aerocene则是一个可以打破人类世限制、更具生态意识的新时代,人们一起学习漂浮和生活在云层之上,构建针对天空和地球的道德规范。
他的观点是:“我们经常讨论空气动力学,而不是空气静力学。空气静力可以对抗地心引力,让我们在大气圈各层中的穿行成为现实。如果从空气静力学的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对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行星体系中的定位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
不仅如此,它也是一个跨学科的艺术项目——萨拉切诺创作的飞行雕塑借助太阳热量和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飞升到空中。与其他热气球的飞行方式不同,它们不需要燃烧化石燃料,也没有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目前正在举办“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中国首展,走入二楼展厅由三维球体、透明气泡和云朵意象构成的空间中,像是进入了Aerocene新纪元的某个片段。其中最显著的装置是《动态云城市中的静止》,它由数个表面覆盖着反光板的多面体模块组成,被纤细的黑色绳网固定,像云朵般悬浮在半空。
那些多面体模块借鉴了几何学中的Weaire-Phelan结构,1993年都柏林三一学院物理学家丹尼斯·威尔(Denis Weaire)和他的学生罗伯特·费伦(Robert Phelan)在对气泡和泡沫的计算机模拟中,发现了这种将空间分割成相同体积单元的最优结构。比如,北京“水立方”国家游泳馆的外观设计就是来自于Weaire-Phelan结构的“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的几何形状”。
《动态云城市中的静止》装置一侧,灰白色调的数字打印壁画《上海/云之城》占据了整面墙壁。上海地标建筑和城市天际线上空漂浮着众多Weaire-Phelan结构的居住单元,里面有人也有绿色植物。从能源历史和社会新陈代谢理论来说,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由太阳能能源到地质能源(煤和之后的石油)的转变决定的,云之城提供了一种未来人类通过太阳能和风能居住在空中的假想可能性。
发表文章90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9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