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孟苏
2018-05-2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0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认为,现代人其实生活在两座城市里,一个是支撑日常生活需要的“城中城”——住宅小区,一个是满足更高欲望的大城市。“假如用设施来定义城市,那么设施越完善的居住点城市化程度就越高。”不过,他并不认为一个社区需要在围墙之内做到设施完善,足不出院即可满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说,社区首先需要的是具有“起居室”功能的生活配套设施。
他举例说,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多数人家里空间太小,或人太多,愿意到城中的广场,在那里闲坐、交流、游戏。他们在广场上从事的种种活动都是原本发生在家中起居室里的,因此广场起着起居室的功能。文化传统沿袭下来,在欧洲气候比较冷的地方,广场换作了咖啡馆,一个维也纳人、巴黎人会在咖啡馆里消磨一天。在我国南方,茶馆普及,和欧洲的广场、咖啡馆是一样的性质。一个社区,特别是大型社区犹如一座微观城市,商业街如同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佛罗伦萨的广场,路边的商业设施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没有大超市、美食城、量贩KTV,但一定要有供居民消磨时间的茶馆、咖啡馆、糖水店、足底按摩室、棋牌室等“公共起居室”,有兼具社区信息集散中心的图书馆、熟食店、裁缝铺,有邮政代办点、自助银行、医务室、托儿所;要通过商业设施建立社区的街道生活。
另一方面,住宅区本身是有惰性的,商业设施则刺激了住宅区的活力和兴奋。阿兰·德波顿说:“即便是跟商店最不经意的接触也会为我们注入一种我们并不总能全靠自我创造出来的活力。”下班走进小区,往家走的路上突然看见面包房的招牌、杂货店的啤酒招贴广告,会得到一种安慰,“它们以其特殊的方式在这个偏执狂一般的时分唤起一种令人欣慰的人类的在场感”。在社区咖啡馆里,你也许不会和别的人说一句话,但决不会产生疏离感。
发表文章3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21人
作家,媒体人,英国文化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