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子懿
2018-05-21·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20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入学潮
在衣柜里一番找寻后,53岁的杨健芬拿出了全家的照片,那是一个袋子里装着几本相册和几幅裱起来的人像。一个相框里,有一个清秀少女的彩色证件照,5岁的小婷婷一见照片,就立马抢了过去,兴奋地指着照片叫:“姐姐!姐姐!”
相框中的女孩,是杨健芬的大女儿方娟。方娟生于1992年,原本今年满26岁,但她的人生印记永远停留在了16岁的那个夏天,在北川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不幸离开了人世。
相册上的每一个家人似乎对小婷婷都不陌生。杨健芬每翻一页,她就能准确地叫出照片主角的名字,包括她去世不久的父亲、远在雅安的姥爷和舅舅……每叫出一个人的名字,她都会朝我看,似乎是想要得到某种表扬和奖励。
“她都认识,我会教她认。”杨健芬说。婷婷是她的养女,在地震中失去女儿后,杨健芬做试管再生育没有成功,就领养了婷婷。刚领养那段时间,有心理援助志愿者敲开她家的门,就会看见她和婷婷在看方娟生前的相片,一边看一边呢喃低语。
这是4月中旬的某个夜晚,新北川县城尔玛小区里的普通一幕。这个老北川居民的聚集区精致小巧,街区开放。夜幕降临,很多住户习惯出去沿着河边散步,抑或是在小区公共空间里纳凉闲聊、扯扯家长里短。
这些热闹与刘洪英无关。除接送女儿上学外,刘洪英一般极少出门。我联系她时,她的手机要么是老公接听,要么就在女儿王涪蓉手上。父女两个,一个喜欢出门打牌,一个喜欢出门玩耍;刘洪英则喜欢静静地待在家里,就将手机交给了不宅的父女俩。
刘洪英的家也在尔玛小区,位于顶层。客厅中央的电视机上,摆放着她亲生儿子的遗像。地震中,她19岁的大儿子王强在北川武装部预备役部队训练,不幸被垮塌的山体掩埋,至此从刘洪英的生活里消失,连遗体都未找到。
“那之后人多的地方我都不去,自己在家睡觉看电视,免得听人聊起就伤心。”2009年,刘洪英生下了灾区丧子家庭震后首例试管婴儿,女儿目前9岁,在永昌小学上二年级。
刘洪英固定出门的时间,是每日下午的16点50分,她会在那时去永昌小学接王涪蓉放学。学校17点10分开门,时辰未到,校门口便排起了长队。长达数十米的队伍中,鲜有年轻人的身影,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女性。
刘洪英今年已经56岁,与9岁的王涪蓉走在一起,不太像母女——如果不是在北川,这些来接孩子的五六十岁的成年人,与不到10岁的孩子走在一起,原本是一幅祖辈带孙辈的其乐融融的画面。
“看着像婆婆带孙女,其实很多是母亲带女儿。”48岁的再生母亲何蓉感慨道。她也是每天下午在永昌小学门口接女儿的家长之一。此前,她11岁时的儿子在北川中学遇难。
据北川县政府不完全统计,全县约有1200个家庭需再生育,生育年龄集中在2009~2011年。震后10年,当年北川大量选择再生育并成功的家庭,其新生儿已到了义务教育适龄年纪。在王涪蓉入学的那一年,永昌小学迎来了连续两年的生源暴涨。
发表文章76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717人
不得拉稀摆带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