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霜枫如血

作者:朱伟

2018-05-18·阅读时长4分钟

5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3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又到霜叶烂漫,传诵杜牧的《山行》时节。杜牧的诗文中,它在宋人补编的别集,也许就属杜牧临死烧掉之作,现在却普及最广——寒山在天际,登山石径绵延而遥遥无尽,所谓“山路难行日易斜”。这“寒”是冷漠清寂,粉墙黑瓦作为温存之家,只影绰在远处白云生腾中。周遭枫林夕照如火如荼,正是晚霞即将燃尽之际。老雁叫云,车难行而驻足,眼前连片凋零前的血红,浓艳过二月之花。

表达秋残夕阳之悲,杜牧此诗前,白居易的《答梦得秋日书怀见寄》中用了“霜红”,梦得就是刘禹锡。白居易这首诗作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年生,这一年都是62岁。晚年两人唱和来往极多,感慨“道情淡薄闲愁尽,霜色何因入鬓根”,那种缱绻极为感人。刘禹锡这一年在苏州当刺史,他寄给白居易的《秋日书怀》写道:“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白居易在洛阳当河南尹,回应道:“幸免非常病,甘当本分衰。眼昏灯最觉,腰瘦带先知。树叶霜红日,髭须雪白时。悲愁缘欲老,老过却无悲。”用“霜红”对应刘禹锡所感觉到霜虫衰微时的雁来愁望,他说,悲愁是因怕老,到老心境反倒宁静了。

残幕降临,两人却不能同年死,刘禹锡最终比白居易早走了4年。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5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公平与财产性收入

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民富裕

54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