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18·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6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林鹤)
第一次,在青春的狂暴席卷中看见了凡高的《星夜》,顷刻间,仿佛星空下的每一团光晕都是从我心底切开的洞口,全副狂暴都直泻而出,注入了那幅画面,只留给我和谐共振的宁静。他去世前一年住在圣雷米的医院里,凭记忆画成的星空,任是给谁看见,都会深信,他已经狂乱得在用画笔嘶喊了。
体验过这般时刻的应该不止我一个吧,所以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美术馆是美术馆广场上最引人驻足的一个去处,虽然就近的音乐厅和国立博物馆都是更宏大更华丽的建筑。走进凡高美术馆的人,多半也不会去留意打量展品之外的建筑那层壳,浑不知凡高身故几十年后,为他设计展馆的已经只能是大师级人物才配了。
先是里特维尔德,没错,是我们熟知的唯一一位建筑师里特维尔德,设计过红蓝椅子、设计过风格派住宅的那位里特维尔德。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一直在专心研究低造价社会住宅的设计和建设,在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预制件的标准化建造方面心得颇多,却只能羁縻于纸上谈兵,始终没机会真正盖出些重要示例来。最后,还是风格派的旧声名给了他出路。1951年在荷兰、意大利和美国巡回举办了风格派回顾展,重新唤回了人们对他的注目,此后几年里为他引来了不少设计委托项目。有了这些实际工作等着,他才能在1961年与人合作办起了一家建筑师事务所,而凡高美术馆正是他的最后一个方案。里特维尔德从1963年动手设计,1964年即已去世,因此只做成了最初的设计草图,终于在1973年按照他的构思盖完美术馆的,是他的事务所合伙人凡·迪伦和凡·特里赫特。作为风格派最著名的建筑师,里特维尔德的设计始终遵循着开放空间、几何形体的直线思路,这凡高美术馆自也不会例外。共4层高的建筑以玻璃和实墙穿插而成,依然是他最拿手的用颜色-质感做成的排列组合,朴素直率的形象与广场对面长成新古典主义面孔的音乐厅全不搭调,倒是跟凡高对待绘画的真挚态度很合拍。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