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世
2017-08-06·阅读时长2分钟
我执拗地认为“7”是我的幸运数字。
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了607分,落榜了。2006年我第二次参加高考,考了610分,又一次落榜了。这一次班主任不建议我继续复读,她劝我补录志愿,我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能为力,毕竟再次复读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于是,根据班主任的建议,我补录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拿到录取通知书,一切准备妥当。就在入学前夕,市里高中的侯主任找到了我,他问我:“敢不敢再读一年?敢不敢为自己的理想再奋斗一回?敢不敢再与命运抗争一次?” 我苦思冥想,再次复读,无非是要再承受一次高考的压力,再应付一次他人略带不解的同情,有什么不敢!第二天我就背着家里帮我准备的本该去大学报到的行李去了市里高中复读。
2007年,我第三次参加高考,进入考场前,我许诺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了,这一次,我考了657分,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瞧,2007年,657分,这两个对我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因素里面都包含“7”这个数字,我就此任性的以为“7”就是我的幸运数字。
为了证明“7”是我的幸运数字,或者说“7”是与我颇有渊源的数字,我开始乐此不疲地搜集生活中与“7”有关的蛛丝马迹。譬如说,我的家乡位于东经123.97,北纬47.33,有“7”;我是1987年出生的,有“7”;香港1997年回归,有“7”,毕竟如果香港没有回归,我能够去香港读书的机会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基于这种心理暗示,每当面临挑选电话号码、看电影选座位号等等涉及数字的选择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偏向于“7”,以至于身边的朋友经常调侃我患上了数字强迫症。
其实,我深知人的命运不是由一个数字决定的,之所以把“7”当做自己的幸运数字,把梦想成真的缘由归功于一个数字,只是自己对自己撒的一个善意谎言,让自己相信之所以05、06年高考失利,是因为那两年不是我的幸运年,让自己相信那两年我所经历的苦恼、迷茫和寂寞是一种修炼,是为了等待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这样想,我就不那么痛苦了,反而生出几分庆幸,幸而自己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这种略显牵强的心理安慰被我进一步升华成一句人生格言“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如果梦想还没实现,如果生活仍有苦恼,只是因为幸运时机未至,以此为信念,总能在遇到挫折时坚持下来,总能对未来怀有希望。
后来,这种心理安慰的把戏被我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可谓游刃有余,无论大事小情,我把所有的失败挫折当做一种历练,满怀期望地等待最后的幸运时刻。努力工作,却未必能够得到上司的赏识;认真读书,成绩也并非尽如人意;为屡战屡败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屡败屡战。生活里总会遇到各种不如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挫败感攫住你,让你怀疑自己到底该不该坚持下去?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所有的挫败不如意只是一种修炼,如果认定了方向,就要坚持下去,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幸运一刻早晚会来到。
今年是2017年,朋友调侃着问我:“今年是你的幸运年,准备买彩票吗?” 不,于我来讲,今年最幸运的事儿是我终于有机会拿起手中的笔,表达自己,书写故事。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524人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