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可文
2018-05-1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3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方力钧 )
11月18日,方力钧的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当天,专程到场的客人有1000多人,不仅他的各路好友、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画廊老板,也有各地美术馆的馆长,如罗马当代艺术馆馆长达鲁尼、何香凝美术馆馆长乐正维等,还有各地博物馆的专家。上海美术馆张晴说,这是上海双年展之外到场人数最多的一个展览。这是方力钧这两年连续做展览的一个延续,去年,他的展览作为今日美术馆的开馆展,开幕有3000人到场。今年9月,他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个展一个月内有2万人参观,这个展览是一个更大的艺术活动——艺术长沙——的一部分。
2005年,我帮方力钧、王音、萧昱、杨茂源的联展编辑《线索》,这不是一本展览图录,也不是艺术评论集,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不对具体作品甚至创作思路做具体的整理和分析,而是把艺术创作和生活轨迹当一个完整的线索来梳理。事实上,如果把人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发生在一个生命中的所有事情当然是有其内在的完整性。如果再把焦距调得长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范围更广了,国际时局,国家动荡,一个电视剧的火爆,麦当劳进京,股市的涨幅等等,对应出一种外在的完整逻辑。我们在排版时把书页分为两栏,外在线索作为一个强大而连续的实景排列在书的左栏,右栏是同时间里他们几个人的个体经历与之对应,排版之后发现在这个强大的实景中他们的个人经历基本上是时隐时现的。这个效果本不是刻意为之,本来以为他们的个人经历能够与那个背景线索在容量上大致对应,社会变迁中的种种具体事件当然数量庞大,我们自然要经过一番筛选,只留下能唤起某种共同回忆的、或对人的生活有影响但可能由于细碎而淡忘的部分。在他们所叙述的个人经历和背景的对应中,很清晰看出每个人的记忆都有非常不同的选择性,即使是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每个人的记忆中留下的也是很不一样的印记。这让我想到方力钧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一个主题:记忆与失忆。
这个主题可能是方力钧作品里的几个主题之一,其实对于他来说,最大的主题大概是寻找人在历史中、在社会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处境。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个人的生活记忆,但个人记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即使要获得对自己记忆有深度的理解,也需要坐标系。这个坐标系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历史记忆,于是历史书,尤其是这百年来的历史书成了方力钧最经常的读物,还有一个更大的部分来自对生活现实的关切。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