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1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36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王佳鹏
德意志古典运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性,即使同样属于西方文明的不同民族也是秉性各异。可以说,跟英国的经验主义和俄国的神秘主义相比,德意志的精神特性是对绝对理念的不懈追寻。跟世人通常是环境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德意志人是理念的奴仆。“德意志人有着独一无二的激情去追寻理念,并以同样独一无二的激情去将理念转化为现实。”这种理念主义激情,既使德意志人创造了伟大的成就,也导致了灾难性的失败和悲剧性的历史。
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德国研究学者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 1959)看来,德意志的绝对理念精神主要源自于对古希腊的继承,甚至是仰慕和膜拜。古希腊精神对整个欧洲和现代文明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希腊精神最彻底地渗透到了德意志人的心灵之中,其影响强度在德意志达到了顶峰。在初版于1934年的《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论希腊艺术与诗歌对德意志伟大作家的影响》一书中,巴特勒严厉地指出,德意志人对古希腊的追慕,尤其是在文学与艺术领域,无异于古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正是“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为希特勒按照其理想模式来改造欧洲铺设了思想道路。
在近现代,德意志精神的集中体现便是宗教改革,因为欧洲文艺复兴在德国首先采取的是宗教改革的形态。巴特勒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以古希腊和罗马为理想标尺,来颠覆主导着整个中世纪的基督教精神。比如,路德摧毁了基督教的神话因素,正是这样的神话元素将真与美诗性地融合起来。在路德之后,希腊哲学取得了胜利。尽管德意志人丧失了基督教的神话因素之后,又一直试图在希腊神话或日耳曼神话中寻找真与美的诗性融合。
于是,近代德国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实际上就是宗教改革在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王国)中的表现和影响。跟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文学艺术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甚至在根本上就是哲学。德国的作家和诗人都是在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追求绝对理念这一哲学精神。如巴特勒所言,“歌德的天才乃是斯宾诺莎养育而出,席勒总是要跟康德缠斗,浪漫派诗人深深浸润在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世界中,黑格尔则主宰着青年德意志运动,瓦格纳和尼采更成了叔本华的子嗣”。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