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驳静
2018-05-1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8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音乐剧《猫》(Cats)最初的文本来源是T.S.艾略特的几首短诗。
因为酷爱猫,T.S.艾略特(T.S.Eliot)被友人私底下叫作“老负鼠”。上世纪30年代,这位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干脆出版了一本诗集,就起名为《老负鼠的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读的诗,安德鲁·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儿时也曾听着该诗集入睡。80年代,韦伯受此诗集启发,作了几首曲子,并带去参加在他家乡举办的塞德蒙顿夏日音乐节(Sydmonton Festival)。T.S.艾略特的遗孀瓦莱丽·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被邀请到这场演奏会。
瓦莱丽给韦伯带去了礼物:几首未收录于《老负鼠的猫经》的诗作。它们也从未发表过。其中就有关于“魅力猫”格里泽贝拉(Grizabella)的,因为艾略特当时觉得,“魅力猫”在外面的世界饱受风霜,回到猫群部落却又被视作叛徒而不被接纳,这一切对他的孩童读者们来说,实在过于悲伤。
自此,韦伯找到了他创作一部关于猫的音乐剧所需要的核心角色。凭借伦敦和纽约两地的长年公演,再加上巡演到过的30多个国家,以及一曲流传世界的《回忆》,《猫》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现象级音乐剧之一。
37岁的老《猫》过时了吗?
查看翻唱《回忆》的歌手名单,对《猫》大概有多老才有所感知。
特雷弗·纳恩(Trevor Nunn)在艾略特遗作中发现一首诗《Rhapsody on a Windy Night》(《风夜狂想曲》),在此基础上,纳恩和韦伯共同创作了《回忆》,尔后,著名的翻唱者有芭芭拉·史翠珊和席琳·迪翁。
除了《回忆》是纳恩重新作词,大部分《猫》当中的曲子都是直接在艾略特的诗作原文之上谱曲。韦伯将《猫》制作成音乐剧时,事先连剧本都没有,只有若干首歌曲供演员们参考。这也难怪这部音乐剧本身剧情稀疏,没有过多故事可言:一个生活在垃圾场的猫群部落里有种类和形态各异的猫,有天,首领宣布,要在部落里选出一只猫,给予重生机会。最后获此机会的是“魅力猫”。整部剧只有一个场景,即垃圾场,猫儿们偶尔会从门洞里钻出,也会突然成群结队出现在观众席里,制造激动与慌乱。
1981年,《猫》在伦敦西区上演后迅速蹿红,第二年韦伯将它带去纽约百老汇,同样获得巨大成功。这两个原始版本先后获得两项奥利弗奖和七项托尼奖。并且,它们都包括了其中最重要的“最佳音乐剧奖”。
将近40年过去,《猫》仍生生不息,无论是哪个版本,无论巡演到哪里,很少失败。但无论是“魅力猫”最后升天的所谓奇观场景,还是猫儿们跑入观众席互动,对一些观剧经验丰富的观众而言,难免感到不过瘾。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