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15·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38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宏宇
82岁的周指南已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他躺在床上,竭尽全力也只能发出耳语般的声音。2005年10月31日,王兵在陕西榆林周指南的家里拍摄这位老人,摄影机必须凑得很近,才能清楚地收录下他艰难而断续的讲述。
老人回忆着近半个世纪前,在甘肃省高台县明水农场,因为粮食匮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饿死,这时候他和他的哥哥周惠南是怎么挣扎着活下来的。
“明水”是河西走廊上没能建起来的一处农场。1960年9月,1500多名劳教人员从夹边沟劳教农场迁到高台县明水滩的这片不毛之地,计划新建明水大河农场。这些劳教人员,绝大多数是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之后,甘肃省各个基层单位打成“右派”的职员和干部。
时逢“三年困难时期”。困难开始前,劳教劳改人员的粮食定量还是每月40斤,1958年后逐渐降至15斤。考虑到粮食的折损和少量克扣,劳教人员每人每天实际只能吃到4两粮食。这1000多人在夹边沟农场已经被饥饿折磨了一年多,来到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设施的明水,进入10月,夜间气温已低到零下,饥寒病弱,这些人开始成批死亡。到11月,中央发现事态,处分了甘肃省相关领导,并开始抢救人命。1961年1月所有人撤出明水,留下荒漠中的尸骨。最终存活下来的劳教人员只有200多名。
在“明水”王兵寻访的,就是那200多人里,当时仍在世的。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