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戛纳的归戛纳,电影的归电影

作者:陈凭轩

2018-05-15·阅读时长5分钟

241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1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即将开幕,会场即将完成最后的布置工作


最有权势的两大巨头打了起来

5月8日,第7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了。距此不到一周的时候,我和全体注册记者一样,收到了来自官方的一封长邮件,内容主要是解释本届电影节媒体放映的改革。从来电影节的记者都是竞赛片的第一批观众:主竞赛一般每天三部,从下午4点起陆续举行“世界首映”,不过通常此时,早上8点半就涌入电影宫的几千名媒体人早已看完了三部片子,开始坐在打字机或电脑前工作。

这样的模式成功地运行了超过半个世纪,也是因为在前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流程的制约。报章杂志和广电新闻曾经是全世界影迷和观众关注电影节的唯一途径,在媒体上发稿曾经是影评人发表观点的唯一渠道。由于传统媒体对稿件质量的要求和编辑流程,这大半天的提前量对日报记者来说是工作必需。

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盛行,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虽然各大电影节都有不得在正式全球首映前发稿的禁令,但官方无法限制记者以个人身份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观点。推特、微博的字数限制让观点变得更加片面、激进。互联网作为开放平台的特质也意味着主创人员可以立即获得这些信息反馈,被骂得比较惨的,会严重影响晚上的正式首映。

从今年起,每日主竞赛的头两部影片,媒体场将与世界首映同时进行,晚上10点首映的第三部片子,记者们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到。这项改革自然受到大部分记者的反对,国际影评人协会和法国影评人工会分别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公开信。而包括今年的蒂耶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在内的历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都反复强调记者是这个南法小城最重要的客人之一,媒体对电影节的关注成就了戛纳的星光和电影市场的繁荣,记者们不开心是戛纳的大事。于是才有了这封小心翼翼的解释信。

然而这项改革的意义远远超出主办方和记者之间的口水仗,它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高殿堂终于开始直面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传统艺术和产业的影响。

文章作者

陈凭轩

发表文章12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4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悲伤之上

汶川地震十年

848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